《清华附小校友名录》背后的故事

| | 分类: 工作活动

  【郭玉倩、黄培校友撰稿】 在清华附小百年诞辰的庆典日,当你拿到一本画有小女孩亭亭玉立地站在成志学校门前的《清华附小校友名录》时,你可知道,为了收集到这15800位校友的名字,清华附小校友会做了多少工作?联络组和召集人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我们就把成书背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一、从零开始

  在校友会成立之初(2014年10月20日),就拟定在一年后的百年校庆日为广大校友奉献一本《校友名录》。按说,对于已有百年历史的清华附小,编制一本学生名录不是难事。到学校档案室,把各年级毕业生的档案资料找出来,经过加工、整理、排版、印刷,非常容易。可是事情并非如此。“文革”期间,国家教育教学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清华附小亦未能幸免,学生的学籍档案全部丢失,1975年以前的学生档案已无据可查,1975年以后的学生档案是手抄的纸质档案,没整理成册,无专人管理,还有部分缺失。真是欲哭无泪呀!所幸的是,学校从2000年起建立了学生的电子档案,保留了部分历史老照片和“文革”前部分毕业班的照片。校友会联络组的工作,就是从零开始,建立校友联络制度,收集校友信息,编制校友名录。

  二、继往开来

  正当联络组讨论如何全面开展收集、整理校友名录工作的时候,毕可纫老师送来了一份礼物。那是10年前也就是在清华附小90周年校庆的时候,1963届校友吴先手抄的近千位校友的联系方式。从2011年开始,校友汪又红、耿忆轩和庞沄陆续收集、完善了部分内容,还编制成为电子板。可惜由于工作难度太大,收集名录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顿。但是这点线索也使联络组郭玉倩、庞沄、陈耘三人兴奋了好几天,他们决心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万事开头难,为工作起步,联络组开会制定了工作计划,把电子模板拷贝了几十份、几百份,分发给那些有联系的老校友,通过他们传递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再像传递奥运圣火那样向国内外、海内外传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凭着这样的信念,收集清华附小百年校友的工作在清华园,在中华大地,在全世界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亲爱的校友,你在哪里呀?大家心中默念着……

  三、中坚力量

  寻找百年校友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但是反馈的效果并不理想。怎么办?组长郭玉倩在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工作多年,根据经验,她向校友会提出了建立校友联络制度的想法。校友会工作从零开始,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召集人队伍,各项工作才能落实。在校友会的大力支持下,联络组首先编制了校友联络制度细则,其次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响应者非常踊跃。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联络组将那些热衷于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组织能力较强的志愿者发展为年级召集人,后来又陆续发展了一批班级召集人,使校友会召集人制度基本建立。目前,从1947届到1999届,53个年级共有在册召集人245人。在百年校庆系列活动期间(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校友会和联络组共召开不同范围的召集人会议7次,参加人数达到200多人次。后来在附小组织的各项活动中,都是通过这些中坚力量把校友们组织起来的。召集人是母校与校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为百年校庆工作做出了贡献。还有许多志愿者没有出现在召集人名单中,我们对他们的奉献精神表示感谢!

  四、锲而不舍

  从1000人的通讯录到15800人的《校友名录》,成书时间仅用一年。其中,过程曲折,故事叠出,热心校友不断涌现,现在说说其中的几个故事吧。

  2015年春节过后,《校友名录》初具雏形,人数8000,联络组第一次组织全面校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怎么那么多个班只有几个学生?如1958届乙班只有4名同学,1961届2班只有6名同学……年代久远,记忆淡忘,许多年纪大的校友实在想不起其他同学的名字了。怎么办?再次发动校友们寻找。1958届乙班赵南元找到孙少銮,几经周折,最后他们班的人数确定为39人。1961届2班陈勇找到章扬恕,后又找到女生杨巾玄,通过班主任沈玉凤老师保存的一张全班在颐和园的集体照,他们班人数确定为45人。1959届甲乙两班同学的名字混在一起难解难分,甲班陶中源和乙班蔡玲经过反复核实,最后确定甲班人数为38人,乙班人数为49人……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由于档案不清晰,在整理校友名单初期,联络组误认为1979届没有毕业生。后来陈耘找到一位1979届毕业生刘力并推荐其为召集人。刘力工作后来居上,很快就把1979届校友名单整理上交了。此后,在回忆录征稿、校友名单校对、榜样校友推荐等方面,他一直走在前面,成为优秀召集人之一。

  再说说那些有手抄档案同学的名录是怎么整理的吧。按说这些名录好整理,起码附小还有文字记载。不然!当年学生档案记录潦草,字迹不清,每位同学叫什么名字?还真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能搞定的。本着对校友负责的精神,郭玉倩和1978+届校友黄萍多次到清华附小拍摄学生档案供志愿者录入与核对,清华附中王武镝老师也把附中的学生名单发过来供志愿者参考……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无数的电话咨询、微信寻找、邮件核对、真人聚会相认……《校友名录》在大家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超过了万人,其中包含了多少校友无私的奉献已经无法统计了,包含了多少曲折的故事也已经无需描述了。

  五、捋清历史

  如何编辑《校友名录》也是让编委会颇费脑筋的事情。为什么?中国基础教育历史变动太大了。如从1966年到1988年的20多年时间,招生时间多次在夏季与冬季调整,学制年限多次在6年与5年间转变,还有那些在附小念初中课程的“带帽班”学生,他们的毕业年限到底应算哪年?清华附小历史上没有记载,当事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1973届召集人肖宝华提出,是否可将清华附中新生的入学年确定为清华附小毕业生的毕业年,得到大家肯定。后经反复查询并与附中信息核实,明确了附小1970届没有毕业生,1978届和1988届各有两届毕业生,并在编书中用不同符号加以区别。清华附小历届毕业生的历史搞清楚了,悬而未决的编辑排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费尽周折、绞尽脑筋捋清的历史,为清华附小学籍管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六、校友年

  “校友年”概念的提出也是为了编制《校友名录》。校友名录初具雏形的时候,只有8000人。校友会推测,名单肯定有遗漏,建议各班在节假日期间举行同学聚会,大家集思广益收集名录。各班积极响应,如1965届3班在同学聚会时将校友名录从34人增补为44人。此外,大约有50多个班级为完善通讯录在不同地点举行了班级聚会活动。

  2015年2月15日在联络组召集人会议上大家提出了“校庆年”的概念,即附小每月设个周末日,允许校友回母校聚会。这个倡议很快获得附小校方的批准。3月21日1968届校友举行了首次返校活动,83位近50年未曾谋面的同学相见,之后完成了通讯录的分班任务。5月16日1967届校友150多人返校,优秀年级召集人魏珂庆邀请了8位当年的老师,杜宪代表同学朗读了给老师的感谢信,最后校友们在毕可纫老师的指挥下高唱《少先队队歌》把活动推向高潮,通讯录得到了圆满的补充。还有5-6个年级的校友在母校举行了不同规模的师生聚会,百年校庆成就了校友年。

  七、双管齐下

  7月初,为力求校友信息最大程度的准确,校友会决定在前段校勘《校友名录》的基础上,发动召集人再组织一次校对,双管齐下。一是通过传统方式,由联络组和召集人对自己负责的名单进行校对审核,二是通过网络系统,在清华附小校友园地开设了校友名录和校友系统两个网络接口,由校友本人、班级召集人和年级召集人按照权限分级审核,达到查询、校对、补充、更名、纠错的目的。现代化手段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校勘信息每天从国内外、海内外各个渠道反馈回来,有时每天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这可忙坏了校友会的两位拼命三郎庞沄和杨锐。为使《校友名录》印刷稿与校友园地网络版内容相同,每天晚上他俩都要核对名单,有时几小时,有时通宵达旦,直至完全一致。加上附小报送的2000-2015年毕业生名单,校友名录人数攀升到15000人以上。用“重在参与”这个词来形容《校友名录》的成书过程最恰当不过了。

  八、功不可没

  《校友名录》编委会是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工作中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分工不分家,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默默耕耘。庞沄集收集、整理、编辑、校对、排版、美工为一身,从头至尾参与了出版《校友名录》的工作。除了负责收集整理1915-1965届校友名单外,在校勘阶段排版工作量增加,如每新增一位校友名字,每校勘一个姓或名,他都必须重新排序、调整版面(名录是按照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的)。郭玉倩作为联络组组长,除主要负责联络组的各项任务外,还负责收集整理1966-1999届校友名单,主管召集人队伍。因为目前她还在清华上班,她就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拆分成若干块,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为《校友名录》忙碌,临近百年校庆附小临时性工作增多,她经常中午还要抽时间去附小接受任务,回来组织召集人完成。所以大家开玩笑地说:“凡是各组职责之外的工作,差不多都让郭玉倩包揽了”。陈耘负责帮助组长收集整理1978届以后部分年轻校友信息,还推荐了多名志愿者和召集人,一直为大家默默服务的1982届王晨曦就是他推荐来的优秀召集人之一。应校友的要求,在编书的最后阶段增加了教职工名录,毕可纫老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编委会其他成员:王如骐、匡云、耿忆轩、贾东东、黄培也各司其职地做了大量工作,大家团结协作才使《校友名录》顺利出版。

  九、画蛇添足

  此段内容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属于画蛇添足部分,但也罗列在此,是为了对联络组一年工作做个小结。
  大概校友们还不知道,校友会召开的第一次(2014年9月27日)年级召集人会议,就是动员召集人为《世纪情愫》投稿。当时征稿通知已经发布一个月,投稿者并不踊跃,《情愫》编委会正为稿源发愁呢。会上十几位召集人当即表示,不但自己要以身作则积极撰稿,还要动员自己年级、班级以及亲朋好友来投稿。之后征文数量不断增长。1968届召集人李建纯撰写的征文受到好评,之后她被《情愫》编委会邀请,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征文的审核工作,其敬业精神受到称赞。

  联络组还通过召集人配合附小和校友会做了很多工作,如:制定百年校庆接待方案;动员、组织校友参加《丁香花开》大戏演出;征集榜样校友资料;统计校友返校人数;帮助学校分发大戏演出票;组织校友参加清华大学附属学校建校100年大会的校友方阵;负责返校日签到的志愿者服务……这些工作繁杂琐碎、时间紧、任务重,执行当中多次变化和调整,需要更多的付出与奉献,联络组和召集人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正因为有了他们,清华附小的百年校庆才那么精彩!

  众里寻他千百度……《清华附小校友名录》在百年校庆前终于出版了,它的出版标志清华附小的历史被抢救回来了,曾经遗失的校友名字被挖掘出来了,两万多名校友信息库(包括目前在校学生)建立起来了,校友联络工作的空白被填补了,它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它将被载入清华附小的史册。

  衷心感谢广大校友对《校友名录》出版工作的支持!衷心感谢召集人和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