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之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何秀华老师

| | 分类: 精彩课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夜莺与德寇斗智斗勇,巧妙周旋,顺利把敌人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感受他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
2、通过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体会作为文章线索的“夜莺之歌”在文中的作用,初步了解线索的妙用。
4、借助预学单,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
(二)品读第二次“歌声”响起
【课件出示】“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师:随着第二次歌声的响起,情况可就不一样了?这里的小夜莺的动作可显得更加重要。(从一甩一甩中看出小夜莺轻松自在。其实,越是密林深处,周围的环境一定越来越寂静,情况也就越来越紧急,也就越来越能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夜莺必须显得幼稚可爱。正是这些漫不经心的动作,才让敌军相信这就是顽皮的小男孩应该有的行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敌军放松了警惕。)
2、读写结合。想象,小夜莺还可能做哪些动作,写在学习单上。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或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3、师:这动作看似无意却是极为的巧妙。作家写得真巧。
(三)品读第三次、第四次“歌声”
【课件出示】“你们听见了吗?”
    “夜莺!”
    “你没听错吗?”
    “现在你们听见了没有?”
    “一、二、三、四……”
    “三十二个鬼子……”
    “两挺机关枪。”
“对付得了!”
“对付得了!”
“我和斯切潘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面阻击。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2、指名读,没读完,打断他。同学们你们想,如果向他这样读起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你再来试一试?嗯!有点意思了!
3、请大家务必考虑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话。
紧急的情况下。
4、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还要注意再现当时的情景?你们自己在下面小组内试一试。
5、明明是写小夜莺,为什么作家写了那么多游击队员的语言?小组讨论讨论。
6、侧面烘托吗?
7、到底烘托什么??
8、大家注意,不是31个鬼子,也不是33个鬼子,而是整整32个鬼子,数量如此的准确,几十个鬼子,小夜莺是怎样神不知鬼不觉的数出来的,正是这准确的信息为后面的战斗做好了准备,使游击队员做到了有备无患,你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夜莺?(人性之美,关心、默契、认真负责)
(四)品读第五次歌声
当第五次歌声响起的时候,战斗已经胜利,而小夜莺仍然尽职尽责,准备投入到下次战斗中去。齐读,这“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歌声中隐藏着的是一次又一次与敌人战斗的号角,这歌声传出的就是生生不息的战斗力量!)
(五)整理学习任务单。(展台展示,学生用红笔)
好,同学们。五次歌声到这儿就全部学完了,感谢同学们又给了我们更深的思考,相信大家又有了新的收获。把你本节课新的收获补充写学习任务单上。
三、梳理结构,探究“歌声”
1、原来这歌声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五次,却有着不同的味道。
(课件出示)
第一次: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
第二次: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
第三次: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第四次: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          
第五次: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五次串连起了全文,如果把这几句描写歌声的话去掉行不行?调换顺序行不行?为什么作家非要在“引出敌人”“诱惑敌人”这些故事情节中,插入夜莺的歌声呢?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这歌声就像一根线,把动作、语言……串联起来,才使小夜莺的形象更加夺目光彩。)
2、你们给它起个名字?这就是文章的线索。(学生板书:线索)
3、那我要问了,夜莺之歌,究竟是怎样的歌?(勇敢、正义、胜利 ……)之歌。
4、听,夜莺的歌声又响起来了,这婉转的歌声也诠释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愿。(音乐响起)
(出示)它诠释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愿。
    这歌声仿佛在唱:
    啊!夜莺的歌声,你是我的希望!
    啊!夜莺的歌声,你是我的欢乐!
    这歌声代表着一个心意:
愿心爱的祖国,巍然屹立!
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最著名的歌曲中的一段歌词。可能六十多年前的画面,伴随着时光流逝,今后会在记忆中趋于淡漠,但夜莺的歌声却让我们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