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设计——刘建伟老师

| | 分类: 精彩课堂

一、课文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他非常爱国。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二百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从而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连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去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他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二、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圣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詹天佑》在一个个令人震撼的典型事件中,塑造了一个在责任面前临危不惧、在责任面前忠于职守、在责任面前具有坚定信念的真正的时代人物,这铁路工程师形象,这符号般的字眼,正是文章要挖掘并感染于学生的文化主题、哲学主题,近而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予他们有益的人生启迪。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詹天佑》中,情感氛围浓烈,情感线索清晰,这动人的情是文章的灵魂、命脉。“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感染着当时的工程人员,感染着学生,感染着你我。事情本身充满着情,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情,教师的过渡与升华语中更要饱含着情。
新课标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肯定不是仅仅出现在一个场景中,所以,要设计不同的情景,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这句话的“份量”。

三、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感态度方面归结为三点:
1、知识基础:文章的历史背景涉及到清末时期,学生对相关史实了解不多,所以,课前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能力水平: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但对作家如何通过三件典型事件来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有难度。
3、情感态度:本课人物形象鲜明,但是学生生活的时代,与文中主人公相距甚远。
教育要面向未来,对于有意识的人的生命而言,未来的生命应当是相对于当今的深化、开拓和伸展。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给生命以底气。《詹天佑》故事内容与情节比较简单,典型事件衬托人物,人物在典型事件中凸现,这里字面流露出詹天佑的爱国、负责,但仅仅停留于此,就有悖于故事的真谛,那故事犹如过眼烟云,怎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烙下印迹?其实,这故事展示的怎能只是一个镜头,怎能只是一个过程,詹天佑的人格魅力就在于在最能够显现出用生命书写的“人”字永远留在了华夏大地,纪念一条铁路是为了牢记一段历史,缅怀一位伟人更为了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勇于担当的信念。教师走得深,学生才能走得深。

四、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体会典型事件在文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典型事件在突出人物特点上的妙用。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体会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詹天佑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感受一位有坚定   信念、杰出、爱国的工程师。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抓詹天佑的典型事件的描写,体会人物在典型事件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他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体会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与信念。
教学难点
体会借助典型事件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听过这句话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修路的人,他是---詹天佑,(引出詹天佑及纪念馆的图片),来谈谈你对詹天佑这个人的了解。(可以谈他的成长,工作,成绩,生活,有些会涉及课文内容)有些同学谈的就是课文中的内容,看来预习了。
 二、自学反馈,检查预习
打开书,课文读了吗?你觉得在读书的时候,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
学生强调读音
   勘测    藐视
  其实课文中还有一些字也比较难读准,一起来读“摘录笔记”中的词语。
(课件出示)
  阻挠  要挟  轰动 
轻蔑  毅然   勉励 
勘测  讥笑   开凿
竣工  藐视   赞叹不已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我们从题材上讲,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师: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你们说说,写人的文章一般会写哪些内容?
生1: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
生2:通过写事情来写人物。
师:这篇文章主要是借助什么写詹天佑的?
生:典型事件
师:打开书,浏览,课文介绍了哪些典型事件?(板书:典型事件) 请小组用概括的小标题来说说。
小组合作、汇报
师:几件事?分别是——写到黑板上来。
事件1:勘测线路
事件2:开凿隧道
事件3:设计“人”字形线路
师:看来概括小标题的这个能力你们过关了。
四、学生质疑
五、品知背景,了解苦难
师:既然是典型事件,为什么要写前三个自然段?你们觉得有没有必要?小组讨论讨论。
生:指读1-3自然段
师:汇报主要谢了什么?                  
 生1:第一、原因: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生2:第二、困难: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人为压力造成的困难。
师: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原因,都变成了詹天佑必须修筑这条铁路的压力和动力,正因有了这样的压力,这样的责任,他做出了如此非同寻常的三件事。所以,这部分的内容太有必要了。

 

 

第二课时
一、品析事件,感悟形象
师: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三个事件,请小组任选其中一个事件,自学,仔细默读相关段落,看看读出了一个

怎样的詹天佑,可以做适当的批注。
生:小组学习
师:参与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大胆的“放”,又适时的“收”。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阅读课文所感受到的詹天佑。
典型事件 一
生1:我们小组借助第一件事情勘测线路来谈谈我们的感受。在这件事情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工作严谨的詹天佑。
生2:“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四个“哪里”这个排比句看出凡是修铁路要设计的地方,詹天佑都要勘测和计算,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看出他严谨、认真。
生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詹天佑为了能获得准确的数据,所以不辞辛苦亲力亲为,看出他工作严谨。
生4:“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中说道,詹天佑工作首先要“精密”,从精密中感受到他工作的严谨。
师:出示课件: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一说到“精密”这个词语,脑子里一连串的近义词——
生:周密、严密、细密等
师:既然是近义词,为什么不用这些?
生:周密、严密等词语,都各自说明了认真、细致,但是“精密”既有周密又有严密的意思,从程度上更说明了詹天佑严谨、细致。
师:这里还出现了“一点儿”,“一点儿”就是特别少特别少微乎其微,如果去掉它,其实也不影响什么呀?
生:不能去掉“一点儿”,因为即使是微乎其微的马虎也不能有,因为他要让工人们知道,小蛀虫可以毁掉大船的道理。
师:看来连这“一点儿”都不放过的人,那可真叫——
生:谨慎!
 【设计意图】:运用词语替换的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从“精密”“一点儿”这些词语中,我们更能感受到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认真负责。
师:这样的话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说吗?
生:不是。
师:哪个词告诉你的?
生:经常
师:一说经常就是不只一次地说,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
生1:开会的时候说。
生2:工人干活的时候说。
生3:看到工人干活不认真的时候说。
师:现在,我们就设身处地走进当时的施工现场。我们可以想象,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站在半山腰,迎着风,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他大声地对工程人员说:
生:“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在开会时,大家围坐在一起,他心平气和地对同事们说。
生:“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詹天佑既严厉而又勉励工程人员说。
生:“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马虎,施工质量不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说。
生:“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瞧,他就是这样经常地,不厌其烦地叮咛嘱托,你说,到此。你究竟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詹天佑——
生:严谨。
师:同学们,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上态度能如此地严谨,支撑他的是什么?
生:支撑他的是一定要修好这条铁路的信念。
师:书中有一句话直接概括了你的想法。
生: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师:真好!我发现通过勘测线路这一典型事件,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我们就读出了这样一个严谨的詹天佑。继续谈。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更真实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气氛,将课文中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衬托得更加丰满生动。感受到詹天佑匆匆忙碌的身影出现在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

典型事件 二
生1:我们小组想谈一谈第二个典型事件:开凿隧道,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做事情选择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生2:我来讲一讲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运用的方法。
师:现在你就是詹天佑,就请你好好读读,讲开凿隧道的情况。(可以借助课件的图来讲)
生:讲解开凿方法。
师:就他的讲,谁有问题要问? 点评他采取的方法。
生:点评并提问。
师:那你说,课文选这件事究竟想说明什么?
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讲究科学工作的詹天佑。
师:板书:科学。同样是一个隧道,詹天佑的方法又快又有效,工期缩短了一半,看来面对艰巨的工作,要有杰出的才干,而不是蛮干。 同学们,詹天佑能选择这样科学有效的方法其动力来自——
生: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师:我们可以想像,开凿隧道詹天佑仅仅这两种方法吗?还会不会用了别的方法,但文章仅选取这两种方法来写这件典型事件,来说明他方法的科学。继续谈。
【设计意图】: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典型的事件来说明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利用的方法科学,让学生体会利用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典型事件 三
生:我们小组要谈第三个典型事件:设计“人”字形线路
师:设计了“人”字形铁路,他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生1:一个车头在推,另一个车头在拉,可以省力气。
生2:车头作用变换,可以缓解山坡的陡峭程度。
师:让我们一起乘坐“和谐”号列车,去感受一下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
生:观看“人”字形线示意图。
师:今天的你,面对这“人”字形线路,走在这“人”字形铁路上,面对詹天佑克服的困难,你想说:
生:面对“人”字形线路,                 。
师:面对这“人”字形线路,想起他承担的巨大的压力,你想说:
生:面对“人”字形线路,                 。
师:面对这“人”字形线路,想一想他那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你想说:
生:面对“人”字形线路,                 。
师:你们究竟想要对他说什么?
生:詹天佑具有创新的精神。
师:同学们,他能设计出世界闻名的创举,他的信念依然来自那句话。
生: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师:看来,这件事也真的是件典型的事呀。就这样,连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艰难工程,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了两年。难道意义仅仅是提早竣工吗?意义何在?
生: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师:要说态度严谨、方法科学,是工程师必须的,而这创新精神就是难能可贵的,面对这样的工程师,其实,课文中的一句话说的恰如其分
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他非常爱国。
师:周总理曾经这样赞颂他,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感受詹天佑设计出的这条“人字形”铁路的独具匠心。
生:齐读:中国人的光荣
师:同学们,今年已是京张铁路竣工100多年了,今天,我们就在这三个事件中体会到詹天佑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我们面对这百年的詹天佑,又会有怎样的思考?如果谈对他的感受,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有信念
师:而正是这样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在他去世前,他登上长城,说道:(录像)
生:看录像视频
齐读“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师:今天我们只是管中窥豹式的了解的詹天佑。写他的文章太多了,围绕他这个人,有一本本的书,写他的亲情、父爱、家庭,去读一读,你会认识一个丰富、丰满的詹天佑。

 板书设计:
                           詹天佑                  (信念)
            典
            型           勘测线路                    严谨
            事           开凿隧道                    科学
            件           设计“人”字形线路          创新   
        
【设计意图】:通过内容线、训练线清晰、明了地构建了课堂框架,最后将内容重点、重点人物、训练重点深深地留刻在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