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清华附小昨天展示“主题教学”成果 清华附小全球直播语文

| | 分类: 媒体报道

        本报讯(记者 林艳)昨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大礼堂,清华附小向全国展示了他们“主题教学”的教育成果,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前来参会。与此同时,此次大会还通过清华大学学堂在线面向全球直播。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等嘉宾,对于清华附小成果一一进行解析,并给予高度评价。

        去年9月,代表国家教育教学最高水平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出。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带领语文教师团队研究形成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也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学。何以获此教学最高奖?清华附小究竟有何建树?在此次成果展示会上,校长窦桂梅以一位从教30年语文老师的身份,向与会嘉宾展示学校多年来对语文“主题教学”的探索。

        语文终结碎片化教学

        “语文教学,一篇篇在那儿讲啊讲,难道就能把我们的语文素养提升?”对于什么是“主题教学”,窦桂梅解释说,由于教学内容支离破碎,语文单篇教学篇幅短小,难以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因此,清华附小从2000年起,开始进行 “主题教学”的改革,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上了那么多节语文课,我每节课都会找一个抓手,深思字词句段篇中,究竟哪些语词可以真正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主题教学”的课究竟怎么上?窦桂梅给大家示范了一节语文课,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我的抓手是‘好好活’,提取这个主题后,带领学生共读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等,真正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

        “为什么给牛郎织女牵线的是牛而不是马?”

        在语文课的成果展示会上,窦桂梅还表达了在“主题教学”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思路,即以学生的质疑为教学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开展教学,“学生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看问题的角度,他们的想法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会为大人们打开一扇窗。”

        窦桂梅用《牛郎织女》一课举例,她说孩子们在第一次读了这篇课文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给牛郎织女牵线的是牛而不是马或者羊?”“织女只看一眼牛郎就决定嫁给他,是不是太轻率?”“王母娘娘一根玉簪就能划出一条银河,为什么还要趁牛郎不在家才去?”

        对于孩子们的这些问题,窦桂梅说她一个都不敢忽视,会跟孩子们一起查阅各种资料寻找答案,最终才把疑问一一解开,“由于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时代是中国的农耕时代,那时候牛是人类最好的伙伴,而且牛性格温顺、任劳任怨,这样的性格比马和羊更适合做‘红娘’”。至于“织女为什么看一眼就决定嫁给他?”原因是“她将牛所具有的优良品质迁移到了牛郎身上,认为他和牛一样勤劳、忠厚、可靠”。“王母娘娘为什么要趁牛郎不在家时去抓织女?因为她也是有恻隐之心的,不愿看见自己的女儿与丈夫生离死别”

        主题教学是种“顶灯效应”

        “义务教育阶段到今天,不动结构是不会出效果的。清华附小正在进行一个非常前沿的改革”,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曾如此评价清华附小的教学成果。在昨日的成果展示大会上,不少重量级嘉宾,如清华大学谢维和副校长、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国家督学成尚荣等人,也对清华附小的教学成果分析给予了解析和点评。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说,清华附小的“主题教学”实际是一种“顶灯效应”,“6岁孩子进入小学,实际是刚刚走进这个世界,就好比进到一个黑暗的房间,现在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帮他依次打开房间内各个角落的探照灯,还有一种是直接帮他打开房间上头的顶灯。我想家长们都会选择后者,打开顶灯,即使并不是每个角落照得那么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