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清华附小——我的母校 之一----张可宁(清华附小1967届三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一直在照看孙子,心不能静下来,但是总有一种情结在促使我要写点儿什么,1915—2015年,清华附小建校100周年。随着100周年庆典的脚步越来越近,母校的印象也从远方渐渐靠近,五十载了,回忆,回忆…..,脑海里浮现出往事一件件。

  一、走进附小

  1961年9月1日,我背着书包,走进清华附小。时隔54年,当初进校的印象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点不会忘记,就是心里特别高兴。书包是绿色的,同学大都是幼儿园的发小。一点儿也不陌生,只不过每天要去的地方不再是丙所幼儿园了,而是换成了灰墙红窗摆满课桌椅的教室,如今我是清华附小一三班的小学生,学号:20,直至二三班、三三班、四三班、五三班。

  二、我的老师们

  曾经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印象深的有几位:王雅琴、陈德馨、张瑞浦、张国蕙、大刘老师、毕可纫、李文英、方老师、大关老师、小关老师、小刘老师、大队辅导员何老师等等。

  一三班的班主任是王雅琴老师,我的启蒙老师。王老个子不高,白白的,说话好像有点儿口音。王老师是个“厉害”的老师,反正是比我们在幼儿园的老师厉害多了。我们这班学生都是清华子弟,用现在的话讲:从小就是人尖,可能折腾了,别看一年级,老师管教起来也费劲。但是王老师就是凭着她的严厉韧劲把这帮学生管教的不错(用现在的话讲:到位)。后来长大了,回忆起王老师的严厉管教,受益匪浅。多年之后,听别的老师讲,王老师是个特别敬业的教师,为了教育事业以至于耽误了对自己孩子的关爱而遭遇坎坷。现在想想,当年王老师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她的严加管教,给了我们基础,使我们慢慢长大。如今我们这些学生的积淀都来自于她的辛勤培养,她带我们完成了一二年级的学业。

  上了三年级就换成了陈德馨老师。我对陈老师印象特别深,因为我觉得陈老师尤其对我特别好。多少年之后,同学聚会时提起陈老师,同学们议论说,当时就觉得陈老师特别偏向我,按现在的话就是“羡慕嫉妒恨”啊。至今我还记得六一儿童节,我要去参加在颐和园的庆祝活动,并且担任文艺演出的报幕员。临去前陈老师把我带到她家,给我穿上她找来的花裙子,给我梳辫子,扎上蝴蝶结。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心里高兴啊!这么多年过去了,小学好多事都忘了,唯独这件事我记忆犹新。长大后,就觉得陈老师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我在她眼里当女儿了。可惜陈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后来英年早逝,永远怀念她。

  四年级又换了新老师:张瑞浦老师。记得那时语文和算术就分科教学了。张老师是班主任教语文,四年级有作文课了,一开始写作文觉得特别难,在张老师的教学辅导下,慢慢喜欢了。记得为了写好作文找素材,张老师带我们去参观清华印刷厂和三星铅笔厂,当时是我们最高兴的活动,也增加了写作文的兴趣。有了小学的作文功底,以后写文章就没有发怵过。我们班淘气包多,专门能气老师,想想那时(纪律不好)好像还把张老师气的都不给我们上课了,校长来把我们训了一通,现在觉得这对不起张老师,也借这篇回忆给老师一个迟到的道歉,对不起,张老师。

  五年级了,又换老师了。张国蕙老师,年轻个子高高的,白白的,很漂亮,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记得是新来附小的老师。她当班主任和教算术。别看她是新老师,她的课讲得有水平,很快大家都喜欢上了张老师。也许是我们也长大了,懂点儿事了,上张老师的课,大家都很认真听讲,纪律尤其的好。那时在我的心目中也觉得她和以前的老师不一样,特别爱听她讲课,只记得张老师教学有招,多不好懂的题只要她讲我都能很快听懂,印象最深刻就是从她那学习背诵乘法口诀:11、11、121,12、12、144,13、13、169……这个口诀好像是她的独创?我到现在应用计算时还经常要背一下,很好用的方法。据说张老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搞得很好,还总结了经验,好像“文革”中因此受到批判,说是白专道路。可惜张老师没能送我们到小学毕业。多年之后,小学同学聚会,我们都会邀请张老师参加,她现在还是我们发小微信群里的一员吶。

  我们的副课老师记忆深刻的有这样几位。大刘老师是一年级教音乐的男老师。只记得他教我们唱歌,上课是在一个音乐教室里,他一边弹凤琴,一边教我们唱歌,很好听。虽然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但是他是第一位把我们带进音乐世界的老师,很怀念他。后来又来了毕老师,她组织合唱团、舞蹈队。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她辅导我们(好像是6个女生)表演舞蹈《小松树快长大》,参加了海淀区的汇演,得了奖。至今我爱唱歌跳舞,工作后还是单位的文艺骨干(那时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那就是得益于少年时代毕老师的培养教育。小李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音乐课,但是她和毕老师一起组织文艺演出活动,还记得她打拍子指挥的情景,特别有力,可精神了。后来我的儿子也曾和她学习电子琴很长时间。虽然她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记住了她可爱的笑脸和爽朗的笑声。图画课(那时不叫美术)是方老师(杜宪的妈妈)。她是特别和蔼、见人就笑的老师。一直教我们画画,特别有耐心,我还记得她把着我的手教我画画,只是学生不才,到现在也只能画个杯子、太阳和月亮,方老师教的那点儿画都还给她了。教体育是三个老师:大关、小关、小刘老师,给我们上体育课,带我们参加体育比赛,我的短跑成绩特别好,被选拔到海淀区去参加比赛,老师(忘了是哪位还)专门给我买面包带我去参加比赛。这三个老师特别活泼,特爱开玩笑。记得一件有趣的事,发小张秋琳长了两个大耳垂, 大关(小关?)老师总爱拿个小树枝去量一量,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好多年后,同学们一提此事,就去摸摸她的耳朵,还要说起关老师量耳朵的趣事。

  当然还有好多老师曾经教过我们。已然记不得了。但是永远能记得的就是我的知识从她(他)们而来,我的成长离不开他们,谢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

  三、学习

  从汉语拼音,1、2、3、4、5、6……开始了小学的学习。

  我完完整整的在附小学习了5年语文、算术等知识。我不聪明,但是我很努力、很要强。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得了双百,我捧着第一个《小学生手册》(那时手册里记载着学习成绩和老师评语,每周都要拿回家,家长签字)回家给爸爸妈妈看时,别提多高兴了!至今我还保留着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小学生手册》。之后的学习目标就是得5分,考双百,学习不能落在后面,一直到五年级,我还算个好学生吧?!很值得一提就是我所在的这个班集体,在我们年级里属于活泼能折腾的,也就是说纪律有点差劲儿。但是学习成绩可不含糊,在年级里应该是名列前茅。记得同学里算术成绩好的有:李运生、胡晨,因为他们的爸爸都是教数学的,应该是基因好的结果,我的算术总比她们差点儿。我的语文成绩比算术好,作文写的好的有:我、罗进、汪又红。每当我的作文在班上被老师念上一段时,心里都美滋滋的。就凭着小学五年级的作文功底,参加1977年高考时,我的作文《战斗的一年》成绩是94分。要知道是小学的底儿厚啊!记得杜宪的声音特别好,老师总让她朗读课文,她以后成了著名播音员一点儿也不奇怪,她就是有那个天分。我们班的男生学习虽然比不过女生,他们是学习和玩儿两不耽误,像陈小茁、刘向阳、苏平、朱汉越等好多,印象中好像没见他们好好学习,考试照样错不了,长大后都是有成就的人才。体育课我们也不含糊,记得每年运动会我们班都是年级总分第一。不管多调皮的学生,只要开运动会,都会拼命为班集体争光。那时男生跳高、短跑是陈小茁,跳远有朱汉越、苏平,女生短跑有我、张燕华、李运生,投掷是张秋琳…….等等,记不清了,反正运动会上的广播里都是我们班的同学去领冠军奖啊!说点儿不沾边的事,我就凭小学这点儿体育细胞,工作后被选拔到厂级运动队参加比赛,拿了短跑冠军,也是体育结缘,嫁给了体育专业的运动健将(老公就是因为文化革命来了,断送了进国家队的前途)。那时一到夏天还上游泳课,清华园里的孩子没有不会游泳的,在西湖游泳池里上体育课,是我们最高兴的了。有着得天独厚的好条件,也是在西湖游泳池,我教会了儿子游泳。

  5年的清华附小学习生涯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5年,清华附小给了我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给了我强壮的体魄。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我觉得真是吃了一辈子。长大后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经历了风风雨雨,就是这个底子让我扛住了,清华附小就是我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