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鹏课题研究社团的王宝绎、余逸辰、刘心雨、王昕炜、庄芊识同学
任何人,当他用心完成一件事后,听到人家称赞说“你做得很好”时,心中总会感到高兴,尤其是孩子,他们更是希望能得到大人的表扬,因为大人的表扬其实就是对孩子自我的认可。有时,一句表扬的话,会给人一辈子都留下深深的印记。所以,身为父母就不能把表扬只看成是随口说出的话,要使它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作用。具体地说,在表扬时应该有五个注意。
一、表扬要及时。
当一个孩子做出成绩时,爸爸妈妈应该马上就给予表扬,这样才能达到效果。因为这时孩子对整个行动过程记忆犹新,如能及时表扬,他会对此印象极深,渐渐地就会对这个行为习惯起来。
另外,及时的表扬能很容易地引起孩子对自己行为的重视,并把正确地行为延续下去。比如小婧是个学习非常差的孩子,她平时作业不是二分就是三分,但是有一次她的作业书写得格外干净、整齐,老师就马上把她的作业在全班展览,还把表扬的消息通知了家长。第二天,她的作业还是那么好,老师又表扬她,慢慢地她自己就产生了要完成好作业的愿望,而且要求自己不仅书写好,正确率也要高。
有时,孩子是无意间做了一件值得赞许的事情。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价值,如能及时表扬,可以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如有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曾经谈到,有一年,她接了一个特别乱的班,还没见到学生,就已经风闻了这个班的很多轶事,当时她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开学的第一天,在楼道里,她迎面碰到那个班的一个女同学走过来,那个女孩看见她,很标准地敬了个队礼,并说了声“老师好”,这个老师马上在班里表扬了她,并把她树立为全班学习的榜样。通过表扬这个孩子,带动了全班讲文明懂礼貌的风气。这个例子虽然发生在学校,但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表扬要适当。
表扬确实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过多的表扬会使一个孩子失去对自己的认识。有个小男孩,他刚上学时表现很突出,无论是学习还是纪律都非常出色,有时像个小大人一样,特别懂事。但到了二年级,他慢慢地落在别人的后面,期末连“好孩子”都没评上。这是为什么呢?一开始老师因为想在班里树立榜样,所以对他的表扬太多了,以至于在他的头脑中有了一个固定的概念:我很聪明,我什么都行,就算出了错也是一时马虎造成的。渐渐地,表扬也失去了作用,最后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不表扬轻而易举取得的好成绩。
有一次,两个平时学习都不好的学生,在测验中都取得了一样的好成绩,但老师只表扬了其中的一个。因为老师知道受表扬的这个孩子脑子慢,可很努力;而另一个跟他正相反,脑子很灵活,上课不听讲,手里总有玩不完的东西,他的好成绩是偶然得来的。如果表扬了他,就等于强化了“不用功”这个行为,从而使他对自己没有了正确认识,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树立了一个坏榜样。
四、表扬要发自内心。
家长如果对孩子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称赞,那这种情绪就能够影响他的表情、语言、动作,从而直接感染孩子,使他们体会到表扬的份量和实质。在表扬孩子时,我们要注意选择好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词语,像“太让我感动了”、“你真了不起”、“你让我们全家都感到自豪”等。让孩子知道发自别人内心的称赞和喜悦才是最高的奖赏。
五、注意表扬时既要重视努力过程也要重视结果。
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他非常努力,然而成绩却不理想,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经常抱有同情的态度。珊珊是个三年级的学生,她非常刻苦,但考试成绩总处于中等水平,她在班里是个学习委员,因为她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老师希望别的孩子能向她学习。但是,虽然老师给了她很多表扬和鼓励,可一学年过去了,她的成绩毫无起色。原来正是老师的这种表扬起到了负面作用,努力是可贵的,但也决不能只是重视努力而不顾及效果。因此,应教导孩子如何更有效地去用功、去努力,不能让她有“去努力就行,至于结果那完全是运气”的想法。到最后,不但孩子变得缺乏气魄,而且成绩也不会进步。所以,我们表扬时,要看清事物的全过程、找准表扬的最好时区。
总之,作为家长,我们每天都在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如果每一个表扬都让孩子感觉到那里面包含着一种“再接再励”的精神期待,那么,孩子努力起来才会有动力、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