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鹏课题研究社团的王宝绎、余逸辰、刘心雨、王昕炜、庄芊识同学
我在女儿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1、引导强项,保护弱项
前面说过,性格无好坏,所以也无优劣。但是孩子确实存在个体差异,有擅长的,有不擅长的。具体到各项学科上,很多孩子也都有偏科问题存在。
对于孩子的强项,父母适当引导即可。但对于弱项,父母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弱项,并不是不具备这项能力,一般只是孩子在这方面能力的发育速度没有别人快。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忍耐住,看见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不要先批评。批评弱项的父母是很不明智的,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那想改也根本不可能了。对待孩子弱项性格也是同样。天生的东西不好改,所以只要稍有进步我们就当是意外的收获,耐心等待,孩子就会成长。
有时候我会听到一些家长类似这样的说法:“我家孩子也参加了这个表演,但一点儿也不出众。”“我家孩子也发言了,但是声音特别小,哪像你们家孩子那么大方。”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很无奈。父母总盼着自己的孩子出众,这种期待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果父母用自己的期待去代替孩子的真实自我,那最终只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痛苦。孩子能努力去做这件事,就应该鼓励,这是建立孩子自信的好时机,而不是嫌他做的不够好。父母越是不满意,孩子就越胆怯。即使父母没有说出来,孩子也能敏感地感觉到父母的态度。
我的女儿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比较强,所以我通常会直接指出她在语气、表述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及时改正。在数学方面,她相对弱一些。我就慢慢地陪她做题,玩数学游戏,做不好绝不批评,一旦做得好,就夸张地表扬赞美,永远只记得她考得最好的那一次,考得不好的情况被我选择性遗忘。现在女儿对自己的数学思维充满了自信,她总是能千方百计地找出自己是数学天才的证据。后来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方面,但其实这种良性的自我暗示力量更加强大。
2、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对于具体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找到原因,明确了事情的本质,父母才能理解孩子,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例如课堂发言,有的孩子上课喜欢发言,有的不喜欢。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一般上课积极主动发言的孩子,都是功课比较好而且性格外向的人。这样的孩子喜欢表现自己,只要知道一点点,就敢举手。答错了无所谓,下次还可以再争取机会。答对了被老师表扬,下次就更来劲。但更多的孩子是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原因很多。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内向,只要老师不要求,能不发言就不发言。有的孩子虽然外向积极,但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如果说错了,引来同学的嘲笑,下次也许就不会主动发言了。而且发言要站起来,一下子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感觉孤零零的,多让人紧张害怕啊,原本会答的题也什么都忘记了。其实我们成人也是如此。想想我们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下发言,那种惊慌失措的紧张感一定记忆犹新,更何况一个内向、胆怯的孩子呢?
理解了孩子,我们就可以正确看待这件事。不爱积极发言的原因很多,不理智的父母急得不得了,很可能劈头盖脑一顿责骂,或是唠叨,我的孩子怎么这样啊?人家的孩子多好啊?然后不认真、不努力,一顶顶的帽子就扣上了,而事情本身却并不会有什么改善。理智的父母则会冷静地找找原因,再想办法。具体到上课发言这件事。父母在家千万不要唠唠叨叨,讲一大堆关于未来、理想的大道理,这会反复强化孩子的弱点,给予强烈的心理暗示,造成反效果。父母只要用行动来帮助孩子就好。父母可以在家帮助孩子做好预习、复习的功课,使得孩子打好基础。然后可以规定每天必须发言几次,对错无所谓,也不限课程,只要孩子做到了,有点滴进步,就要给予及时的赞扬。家长必须要与老师密切配合。老师在学校进行更多调节,例如主动让没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答错了也给予积极的鼓励。回答了什么问题,回答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一直在参与。天长日久,对内向胆小的孩子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某个孩子有一天发言非常好,得到老师大大的赞扬和同学的钦佩,也许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热情,从此成为一个课堂活跃分子,改变了学习的轨迹。家长和老师,合作得好就是互为加油站。
3、耐心等待,相信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有自己的规律的。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行,孩子的潜力是无穷大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孩子的脚步。
从女儿还是个婴儿的时候起,我就一直用正常的语句语序和她说话,很少使用儿语。从小我也一直坚持给她读书、讲故事,有些书的语言比较书面化,有一些深奥一点的词,我也从来不修改,照读不误。也许这就是女儿说话比较晚的原因,她两岁以前还只能说一些单音节的词。但是一旦学会说话以后,她的词汇量突飞猛进地增长,而且非常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女儿小的时候,我常常带着她玩,和她说话,给她讲故事,也会听她给我讲故事。我跟女儿说话、做事甚至走路的时候,我都是尽量按照她的节奏、快慢,给她全部的注意力。我常常会蹲下来和她说话,认真地看着她,按照她的程度和她搭腔,有时适当地引导一下。不管女儿说得多么慢、多么乱、多么无序,我也从不打断她,更不会批评。在她思考的时候,我也不催促,尽量不提示,耐心地等着。记得女儿经常给我讲她做的梦,还有她自编的乱七八糟的故事。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她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描述给我听。不管是不是听得懂,我都摆出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女儿说得就更加开心了。慢慢地,从磕巴到流利,从简单到复杂,女儿的表达能力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她有沟通的强烈愿望和讲述的热情,这种热情一直保持至今。这种热情也延续到了英语学习中。女儿刚接触英语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却毫不胆怯地开口模仿,很快就能够把一些单词、语调模仿得惟妙惟肖。并不是女儿的语言能力有多强,而是她有一种最宝贵的品质:敢于尝试,不害怕失败。其实在每个孩子的最初阶段,这种品质都是存在的,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认为自己肯定能学会任何新知识、新技能。可是,为什么一些孩子长大以后,能力增加了,却反而逐渐失去了这份信心了呢?女儿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却像所有幼儿一样,能够提笔就画,随意涂鸦,专注而果断,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可是,很多成人却拿起画笔犹犹豫豫,不敢尝试。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明白,保护孩子学习的热情有多么重要,要相信孩子,不要摧毁他与生俱来的自信,容忍他学习的过程,该引导时就引导,不行就顺其自然,等待他的成长。
4、创造环境,调节情绪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如温室的花朵,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这样的生活却很容易让孩子变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的人。现在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孩子害怕陌生人,缺少和陌生人说话的勇气。我的做法是,创造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孩子接触陌生人,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我本身是一个比较宅的人,孩子的爸爸工作也比较忙,但我从来不会因为找借口没精力带孩子而不出门,只要有机会,就带孩子出去,即使累得半死。由于我经常带女儿出去玩,带她到一些公共场所,让她多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孩子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胆量、气度也就得到了锻炼。这个环境并不仅仅局限于孩子们聚会游玩的情境,而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场合。只要条件允许,不影响工作,我都会给孩子创造与各种人打交道的条件。现在女儿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别强,到任何一个新环境,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能毫无障碍地融入。还记得两岁多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别的孩子还在哭哭闹闹,女儿一进门就直奔玩具区,玩得不亦乐乎。由于接触过各种年龄、多种身份、多种性格的人,女儿的沟通能力比较强,在任何场合,她都能找到与之沟通的玩伴,上至几十岁的老爷爷奶奶,下至几岁的小弟弟妹妹。
一个具备一定的独立自主意识的孩子才会拥有自信,父母要试着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自主地去做。我经常对女儿说的几句话是:“你的事由你自己决定。”“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例如去超市买她自己的一些东西,我就让她自己去询问工作人员,去寻找和挑选。刚开始的时候她也会胆怯、不知所措,说话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我会鼓励她再尝试,但不会代替她做。时间长了,这个过程对她就毫无困难了。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会遇到一些挫折,比如有的超市工作人员态度不好或者不搭理她,她会继续执着地追问或者换个人问,并不会因此而退缩和沮丧。有时候我会故意“示弱”,借口不会或者忙碌、不方便,向女儿求助,请女儿帮我做事。这个小小的把戏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忽然有一天我就发觉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坚强、充满自信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处处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自己做到。每次遇到邻居、熟人的时候,我总是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友善地关心问候。如果女儿主动问好,我就会大声地赞扬她,其他人一般也会配合地给予称赞。如果女儿并没有主动问好,我也完全不在意,更不会批评指责她。女儿得到了认可,自然就会不断地重复这一行为,礼貌谦和自然也就成为了她固有的品质。
鼓励孩子与社会接触,应该引导而不是强迫。曾经不止一次看见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在公众场合,因为孩子任性、没有礼貌或者做了其他错事,父母没有面子、难堪,于是忍不住责骂孩子,孩子就开始哭闹。这样的做法不仅没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且不说事情本身到底能严重到什么程度,就算孩子真的做错了什么,也要对孩子表示尊重,决不能当众斥责而使孩子感到难堪。
人都是有着各种情绪的,成人如此,孩子也不例外。作为父母,我们要善于体会孩子的情绪、心态,帮助他们进行调节,减少负面情绪,引导积极情绪。女儿初上舞台,多少也会有点紧张。我并不是简单地说:“勇敢点。没关系。你能行。”我告诉她以前我上舞台的经历,告诉她我有多么紧张,告诉她这种紧张感是很难控制的。我告诉她:“人人都会紧张,你们老师也会紧张,主持人也会紧张,但是我们不会让这个紧张影响到我们的表演。” 她听说老师、妈妈也这样,紧张情绪就得到了缓解,慢慢地也就更加勇于在舞台上表现自己了。设身处地是一种理解孩子的好方法。另外,通过读书提升孩子的认识,也可以让孩子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逐渐增强。五岁多的时候,有一阵女儿忽然变得很胆小,天天粘着我,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可是她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感觉,害怕的情绪无处宣泄。我给她买了《我的感觉》系列丛书,其中就有《我好害怕》。女儿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只胆怯的小熊。“害怕是一种冷冷的、紧紧的感觉。”“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感到害怕。”孩子明白了,谁都会经历这种感觉,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妈妈会一直陪在她身边,帮助她。负面情绪消失了。很快,女儿就度过了这种情绪,重新建立了自信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件急不得的事,不是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更不是付出以后就很快能看到成效。也许是持之以恒,量变到质变;也许只是某个细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孩子一天一天就在进步。我们要相信,只要用心,总能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肯付出,就一定有收获。花儿,总会开的。
让我们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静待花开。
一(1)班 李京玺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