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鹏课题研究社团的王宝绎、余逸辰、刘心雨、王昕炜、庄芊识同学
2011年,北京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开始实施,首批170所实验学校开展的深入的研究工作。作为实验学校之一,清华附小基于学校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了课程整合的三条途径。
1. 学科内整合
所谓的学科内整合,就是在某一门学科内,在原有的国家统一标准、地方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学校打破以往只使用一本教材,从而无法兼顾其他版本教材优势的的局限,改变以往的40分钟一节课的固定课时,以及按照统一教材设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进度、重新设定课时长短来实现。
现在教材是一纲多本。某一版本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不一定全部那么精到,必须“超越教材”。以英语为例,清华附小结合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依托《清华一条龙教材》,博采人教版《新起点英语》,融合并扩充阅读及视听内容开展教学,形成了具有清华附小特色的英语课程体系。
教材就是个例子,教学中应当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用好这样的例子,为此,学校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进度安排。以科学课为例。三年级上学期,即9月开学后内容是“认识植物”,下学期,即第二年春天是“认识植物的器官”。教材这样安排从理论上是对的,可现实不符合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春天在万物复苏的时节认识植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才是认识植物器官的时机。于是我们把教材内的两个内容进行调整,同时在学校里建立生态园种植园和气象站,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学校在保证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设置“基础课时35分钟”, “大课时60分钟”等多种课时。基础课时主要安排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这些学科减少5分钟的教学时间,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学生课上的疲劳,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精学精练。大课时主要安排语文、美术、书法、音乐、科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当中,有些需要长时间的情境营造、情感酝酿,比如语文,有些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践探究活动,如美术、科学等,按照原有的课时安排40分钟的时间,人为割裂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研究过程,使得教学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调整后的大课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2. 跨学科整合
跨学科整合,是课程整合领域中研究的重点问题,甚至有学者认为课程整合就是指科际整合课程。跨学科整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打破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的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来连接不同学科,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其中,以主题统领,开展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最具实效。
以体育学科为例,单纯的体育学科教学很难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于是很多学生就将体育简单地理解为跑、跳、投。于是体育老师创意了“太极”一课。在学生体育课上,了解太极常识、练习太极基本动作,并带领学生尝试用太极的招式,“写”书法,书法的内容又是古诗词。这样一项体育活动既有体育、又有语文,还有艺术。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既锻炼身体,又练习书法,还记住了古诗词,更重要的是藉此体验中国古代哲学中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哲理。
在六年级学生将离开母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留住童年”主题课程。首先,在语文课上,以教材中的《花脸》为切入点,初步播下一粒捍卫童年的种子,而后选取外国小说《魅力》,展开主题同构的阅读,学生思维碰撞,加深对捍卫童年的思辨。第二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童年快乐的活动,年级“足球联赛”释放童年的天性。名家院士进校园,与各个领域当中的名家大师对话,分享成长的快乐。第三步阅读与童年有关的书籍《城南旧事》《草房子》,并观看相关电影,举行年级电影沙龙,撰写感悟,意在回味童年。最后,举行毕业典礼,让“留住童年”的主题,在回味中不断深化,引导学生在记忆里珍藏这段最美好的童年岁月。
全校各个年级,各个学科也找到了一条跨学科整合的最佳主题——戏剧。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全都由学生完成。借助戏剧,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语文、品德学科教师主要帮助学生确定选材、辅导学生撰写剧本;音乐、体育、舞蹈学科教师帮助学生排练动作、增加表演效果;美术、书法、数学、科学学科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道具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辅导学生制作舞台多媒体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丰富的各学科知识,领悟真善美,锻炼语言与表达,艺术与审美等综合能力。
3.课内外整合
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把这些密切相关的东西统整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乃至迸发创造火花。为此,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们强调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课堂上,你会经常听到教师与学生一道分享这样的问题:
知道这些有用吗?
这样的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
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实践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发生连接。每学期,学校各学科,甚至跨学科开展“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某些方面的问题展开实际研究。以三年级为例,语文学科开展的“买一次书”,品德与生活学科开展的“赚一块钱”,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学科联合开展的“定一次旅游计划”等,学生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用调查报告、PPT发言、实践作业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也积累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每个月,学校都会至少举办一次月度活动。如:二月的开学第一课;三月的三八节、感恩节;四月的读书节、复活节;五月的劳动节;六月的“六一”文艺汇演,所有这些活动都由学生创意、设计、实施。校园里的晨练、校报、电视台、广播站、网站都由学生自我管理,志愿者服务岗遍及校园,这一切都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