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鹏课题研究社团的王宝绎、余逸辰、刘心雨、王昕炜、庄芊识同学
2013年5月22日,清华附小召开“整合课程,改造课堂,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1+X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阶段汇报会”。教育部、清华大学等高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科院、海淀区政府的专家、领导,以及来自全国部分省市、北京市部分区县的领导和骨干教师,近千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论坛开始前,海淀区教委张彦祥副主任、清华大学姜胜耀副校长分别代表海淀教委和清华大学致辞。
海淀区教委张彦祥副主任指出,清华附小是海淀区“整合课程、自主排课”首批十四所实验校之一。清华附小展示了实验开展一年来的探索与成效,展现了学校结合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主动建构课程体系的鲜活经验。清华附小理念新、起点高、行动快,对于推动我区课程整合有着良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附小的锐意创新和躬行实践是我区14所实验校的真实写照和缩影。实验校作为先行者、开拓者,其探索是原创的、艰辛的、是充满挑战的、更是富有意义的。我们将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配置好资源、激发好活力、发挥好效益,以科学的机制保障实验的进展。
清华大学姜胜耀副校长代表清华欢迎众多专家、领导的光临指导。姜校长称这是清华附小的一件盛事,众多专家、领导的到来显示对清华附小、对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视。作为大学校长,他发现大学生入学时的素质极为重要,而这些素质主要是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培养的,所以小学基础教育极其重要。而小学教育也极其复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康、乐学、向上的人格。“1+X课程”顺应了这样的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接着,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做了“1+X课程”阶段性成果的汇报。报告全面介绍了学校“1+X课程”体系建构的情况,从为什么建构、建构的思路与方法 、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课堂改造、“1+X课程”的成效四个维度展开。清华附小的学生、教师、家长代表以鲜活的例子畅谈“1+X课程”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清华附小11位骨干教师围绕“整合课程 改造课程”展示了11节不同领域的观摩研究课。
随后,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主持高端论坛,围绕着清华附小“1+X课程”的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
教育部申继亮司长从课程、儿童、教师三个方面对清华附小“1+X课程”做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课程方向正确、理念先进、框架合理、试验效果实在、生命力强大。申司长表示,教育部作为教育的管理部门,会继续关注这项改革,也特别期望清华附小不断深入这项改革,不断总结改革中的经验,对于引导一定范围、乃至全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清华大学谢维和副校长认为这项改革真正适应和符合了教育的规律。“1+X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抓住了小学教育的特定含义。“1+X课程”无论是1还是X都是小学教育的特质所在。作为清华大学的领导,谢校长盛赞清华附小具有清华大学的气质和追求。
北师大著名教授朱小曼肯定了“1+x课程”从学校的生源、历史出发,把一个国家的宏观课程框架具体化,变成可以施工的蓝图,肯定了“1+x”课程的整合思维。希望整合更加深入有效、落在教学实处。
全国人大委员、著名教育专家陶西平先生认为清华附小把握住了减负增效的实质,紧紧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关键,体现了清华附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完美结合。这场改革是基础教育一线一场极具意义的微创新,正是这一系列的微创新组成了伟大的教育领域的改革。
成尚荣先生做了小结:清华附小的改革立意高远,指向素质教育,指向儿童素质的全面提升;标示着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走向,把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找了改革关键路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走向综合,走向优化,就是走向儿童整体素养的全面地提升。
最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做总结性发言,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做论坛总结说这是一次让他终身受益的经历,并称赞清华附小是北京市,是海淀区,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教育部会努力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让好的思想得到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