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教学目标 |
1.认识文言文中的生字“鬻”(yù),正确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 2.在朗读中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鬻、誉、陷,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特点。 3.通过角色转换,朗读楚人夸耀自己的矛与盾的语言,体会楚人的心理,感受矛 盾产生的原因;通过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发思考,理解寓意: 做事要客观求实,不能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楚人夸耀自己矛和盾的语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再读围观者的语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从而理解文言文内容,领悟寓言的寓意:在日常生活中,做事要客观求实,不要自相矛盾。 教学难点: 认识矛盾产生的原因,理解寓意:做事要客观求实,不要自相矛盾。
|
教学过程 | |||||
时间 | 教学 环节 | 师生活动 | 技术 应用 | 对应PPT页码 | 拍摄 要求 |
| |||||
| 导入 | 师: 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 郑人买履、楚王好细腰、鹬蚌相争、东施效颦、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南辕北辙。 师: 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生: 邯郸学步、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师: 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寓言,一起回顾一下,寓言有哪三个特点? 生: 寓言的故事一般都是不真实的。 师: 它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板书:假托) 生: 寓言篇幅短小,而且具有讽刺性。(板书:短小、讽刺)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这则寓言故事是一篇古文言文,题目叫《矛与盾》(板书:矛与盾)。能说说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P3 生:矛是战国时期的重要进攻兵器,越锋利越好;而盾是防御兵器,越坚固越好。 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题目叫做“矛与盾”?“这是怎样的矛,怎样的盾呢?”“到底是矛锋利还是盾坚固呢?” 师:是啊,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文吧。
|
| P1 P2
P3
| 正面老师
正面老师
正面老师 屏幕课件
正面老师
|
| 二、走进文 言,品味语言 |
(一)读准字音 1.汇报字音 师:要想读懂故事,先要读准字音,你解决了哪些生字的读音,考考你们。 P4 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吾 陷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 誉之曰 弗 其人弗能应也。 生:汇报自学。
2.汇报读文 师:字音解决了,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文言文,注意读通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出示全文P5
(二)读懂文意 1.理解关键字 师:字音读准了,P6这些字义不理解,肯定影响我们对文意的把握,考考你们。 (1)古今异义 师:鬻—— 生:卖 师: “誉”的意思—— 生: 夸耀 师:“陷”指—— 生:穿透 师:是呀,文言文一字一义,语言精炼、浓缩。有些字的字义随着时代转变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这篇文言文中,“陷”指穿透,现在的“陷”指“掉进、凹进”的意思。这样的例字还有很多,古文中“虫”指老虎,现在指昆虫。理解文言文,尤其要关注古今异义的字。
(2)一字多义 师:还有一类字,在古文中是一字多义。P7看看这个“之”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五次。 师:请你在书中圈出这五个“之”,并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意思。 生:“誉之曰”的“之”指——盾。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与“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中,“之”不需要解释。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中,“之”的意思是“的”。 师: 你看一个字里都有这么大的学问,真是一字多义,所以读文言文你可要仔细推敲,不然就有可能闹出笑话。 师:还有不理解的字吗?在理解文言文时,我们抓住这样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的关键字,就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2. 理解文言文 师:字音读准了,意思明白了,小组中说说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P8 生汇报不理解句子 可能的句子: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师:句子理解了,说说这则寓言到底讲了什么? 生:这则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师:这个“同时”很重要,没有“同时”,就不能出现矛盾。楚人不能把话说明白,就叫做不能自圆其说。老师把你的语言简练概括一下,就是:同时夸耀、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把它批注在书上。
(三)读出韵味 师:古人读书是一件风雅的事,那是一卷在手,朗朗上口,意思大体明白了,我们更要读出韵味。 师:(出示P9)按理,文言文没有标点,读书时可以根据理解读出其中的停顿。也就是我们说的断句。断句有两层意思:一是给古人未做标点的文章加上标点,二是给已加标点的文章按照文意的理解,在句子内部再加以停顿,这样读起来就会使人听得更明白。 师:(出示有标点的,P10),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听老师读,请你试着用“/”画出句子的停顿。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出示加好停顿符号的P11)对照一下,你画对了吗?一起试着读读课文。(齐读前音乐起)
|
|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
正面老师 录制屏幕课件
屏幕课件
屏幕课件
正面老师
屏幕课件
学生
屏幕课件
音乐起 |
|
三、走进故事,感悟寓意
|
(一)读故事,引矛盾 师:(P1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生:因为他说话自相矛盾。 师:到底矛盾在哪儿呢?P13瞧,楚人在集市上卖矛与盾呢,谁来找找矛盾在哪儿?
(二)品故事,悟矛盾 1. 体会“吾盾之坚” 生:P14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他怎么夸的? (1)体会他卖盾心切,你怎么读? 师:我听出了盾的坚固P15。(板书:坚,物莫能陷) (2)还会怎样夸?(突出莫能)。P16 师:莫能就是没有,没有什么物品能把它刺穿。一个简单的“物”,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多少武器,当然也包括矛(所有攻击性武器)皆不能陷也,这真是坚不可摧的盾哪! 师:这样一来,我们想一想,这个盾岂不是成了天下第一盾了。谁再来读一读,让大家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这天下第一盾的坚固!
2. 初步感受矛盾 师:有了天下第一盾,还可能有天下第一矛吗? 生:不可能有。 师:可是,你再读读,有没有?
3.体会“吾矛之利” 生:P17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P18两“物”对比,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物”指所有锋利的武器; 第二个“物”指铁的屏障,障碍物。 师:可见,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不一样。我们真要咬文嚼字的学习天下第一矛。谁来读一读?P19 生读。 师:你读出了矛的锋利,(板书:利,物无不陷)谁再读读?(生读略) (2)(突出“无不”)体会矛的“锋利无比” 师:是呀,这真是锋利无比的矛啊!
4. 比较体会矛盾 (1)比较读 投影出两句:P20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读出什么了? 生:怎么出现了天下第一盾,又出现天下第一矛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师:是啊,其人的表现就是——自相矛盾。 师:比较这两句话,誉矛有誉盾有什么不同?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无不”意思是没有什么不能,这样的句式是双重否定。P21 师:对比一下:吾矛之利,物皆能陷也。意思一样吗? 生:意思基本一样,但是语气没有原来强烈。 师:你真会学习,你发现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起到不同的作用。 谁能试着“无不”说句话?比如,夸我们班特别有礼貌的一名同学,就可以说—— 生:全班同学无不夸我有礼貌。 师:所以,楚人用了这样双重否定句式来夸赞自己的矛: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于是,就有人问道P2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现在你能解决问题了吗,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生:因为他说话不实事求是,自相矛盾,只能哑口无言了。
5. 角色朗读 师:想想问的人会以怎样的语气来问,不同的人又会以怎样不同的语气问呢?你怎么问?P23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你的言语中充满了嘲笑。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我听出来好心的劝告。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你对他的夸大其词提出了质问。 师:面对这一问那个楚人会怎样呢? 生:“其人弗能应也。” 师:此刻那个楚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注意到他的表情了吗?用个词说,叫——(呆若木鸡、哑口无言、无言以对、汗如雨下)。你们说得都对。
|
|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
正面老师
|
| 四、走出故事,体会人生哲理
|
师:为什么楚人会落到如此下场? 生:自相矛盾,如果都是天下第一。用自己的矛怎么刺自己的盾。 师:(看板书说)是呀,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其实寓言是假托的故事,这样的人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你收获了什么道理? 生: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师: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存在:虚假广告,夸大疗效的假药等,我们都不能轻信,如果发现,要及时纠正矛盾之处。 师: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韩非子》P24。我们学的这则寓言选自《韩非子》,书名就是人名。韩非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这部书里有近400篇寓言。回到家后,把这则寓言讲给你的家人听,并试着背诵下来。下课!
|
|
P24 |
正面老师
|
|
|
板书设计
矛 与 盾 (自相矛盾) 假托 利 坚 短小 物无不陷也, 物莫能陷也 讽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