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设计——沈美老师

| | 分类: 精彩课堂

课程说明

1.开发背景说明

语文是人类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这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内部,有着海纳百川般的丰富内容,但目标指向却非常清晰——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语文素养,同时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奠基。

近十年来清华附小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三者高效地调控与融合,形成用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系列课程。于是,我们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清华附小“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同时研发出一套《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并在其指导下编写了供附小学生使用的语文《乐学手册》,它们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程目标

《新课标》中对“阅读”部分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综合能力”;“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同时,《新课标》在 “阅读评价”部分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也提出:“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

3.设计理念

《凡卡》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优秀短篇小说,文章篇幅长,结构复杂。课文写小凡卡被爷爷送到城里当学徒,受尽了种种磨难,想急切回到乡下,却实现不了这个小小的心愿,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内容以凡卡写信的顺序(准备写信-写信-寄信)安排,并有两处插叙(忆守夜、忆砍树)、多出细节描写和意味深长的结尾(以梦结尾,含义深刻)。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需要提前对旧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关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就文章内容而言,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又表达的朴实真切,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是容易的。但文章篇幅较长,结构复杂,要想牢牢抓住文章几条主线,做到入情入境,深刻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仍然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贵在要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使它们借助文本,跟随语言文字、跟随教师情感,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两个灵魂的相交与相遇中,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彰显学生的人性,伸展生命的张力,涵养生命的性情。本课教学活动始终是禀持着这样的人性化教学理念设计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感受凡卡悲惨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4、激发学生思维,触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对凡卡强烈的同情心和对沙皇统治的憎恨。

教学重点:

理解写信内容,了解苦难生活,感受内心痛苦,体会悲惨命运,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插叙、对比、衬托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技术

应用

对应PPT页码

拍摄

要求

 

 

导入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也有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就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板书:俄国 契诃夫)。

提到契诃夫,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同学们在课下一定搜集了很多关于契诃夫的生平资料,谁能说一说你对他的了解?

生A:契诃夫全名是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他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师:嗯,极高的评价。还有吗?

生B:他的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苦恼》、《凡卡》、《草原》、《第六病室》、《套中人》、《关于爱情》、《醋栗》等。

师: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小说你们读过吗?

生:读过。

师:那相信你们一定更加了解契诃夫,谁知道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生C:契诃夫生活在沙俄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师:是的,沙俄就是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沙皇的君主专制残酷地剥削着底层的劳动人民,人民被迫服务于封建贵族,没有民主自由,待遇低下,生活艰难困苦。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胖子和瘦子》到《小公务员之死》,从《半色龙》到《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以精练的语言、深入的探索,将沙俄时期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悲惨揭露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一部作品,来认识一位生活在这样时期下的俄国少年——《凡卡》。(板书课题)

 

 

P1

 

 

 

 

 

P2

 

 

 

 

 

 

 

 

 

 

 

 

 

 

 

 

 

 

 

 

 

 

 

 

P3

老师

 

 

 

 

板书

 

 

 

学生

 

 

 

老师

学生

 

 

正面老师

 

 

学生

正面老师

 

 

 

 

 

 

 

 

 

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交流预学单,扫清文字障碍。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预学成果,一会来汇报。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跟大家汇报一下你的自学成果?

生:我认为“楦头”这个词比较难懂,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我知道了“楦头”是木制的,做鞋所用的模型。

生:摩字是多音字,读 mā的时候表示用手将物体搓平整,比如摩平;读mó的时候是摩擦。

……(现场多说几个)

师:好,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自学了本课的新字生词,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以下词语:

礼拜 摩平 楦头 作台 保佑 守夜人 敲梆子 蘸 小崽子 青鱼 戳 捉弄 打发 祷告 抽噎 一普特 鲇鱼 山鹬 鹧鸪 打搅 醉醺醺 一铺 暖炕 耷拉

2、小组合作,梳理人物和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

师:文章的主人公凡卡全名是什么?

生:凡卡.茹科夫

师:俄国人的名字都很长很难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名字。

【ppt出示凡卡•茹科夫;阿里亚希涅;康斯坦丁•玛卡里奇;日发略维夫;菲吉卡;艾果尔;阿辽娜】

生:齐读名字

师:现在请小组内轮流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得字音读准确,并把故事中的人物名字圈出来。合作完成表格。

 生:(完成共学单人物表格。)

(2)汇报

师:哪一组来汇报你们的合作学习成果?

生:说答案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谁能结合这几个人物,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表格

生:本文记叙了小凡卡偷偷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自己在鞋匠家遭受的虐待,想让爷爷把自己带回家的故事。

师:看来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着写信这回事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板书:写信),那课文中哪部分是描写写信的过程?快到文章中找一找。

生:3——19自然段是讲凡卡写信的过程。

师:同意吗?那1、2自然段是在写什么?

生:写信前的准备。(板书:备信)

师:那最后写了凡卡去——寄信(板书:寄信),他不但寄走了信,还做了个美梦,我们也用两个字来概括——梦信(板书:梦信)。

师:根据你们的划分,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备信、写信、寄信、梦信四个部分,同意吗?

生:同意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学生

 

 

正面老师

 

相应板书

 

 

 

 

 

老师

 

屏幕课件

 

 

 

 

正面老师

 

 

屏幕课件

 

 

 

 

学生

 

 

屏幕课件

 

 

正面老师

 

 

 

学生

 

 

相机板书

 

 

 

 

 

老师

 

 

 

 

 

三、交流质疑,解决简单疑问,提炼主要疑问。

 

 

师:那现在再请你浏览课文,从这四个部分,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把它写在课题的上面。

生:小说是虚构的,课为什么像真的一样。到底有没有凡卡这个人?

文章三次写叹气,为什么?

爷爷最后能收到信吗?
    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莫斯科生活那样悲惨,还说鱼钩的事?

反复要回家,恳求爷爷啰嗦吗?

打怕了为什么让爷爷打?

为什么“这的人都打我”?

爷爷为什么送凡卡去做学徒?

师:学贵有疑,有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我们学习文章的效率,把文章学习的更深入。

这篇文章体裁是小说,小说让人想到一个词,虚构。小说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情节,设置一定的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凡卡》也不例外,人物是虚构的,可为什么这个人物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鲜活的印象。让我们读读这段资料。

出示:《凡卡》这篇小说由俄国著名作家契科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科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凡卡”正是千千万万俄国儿童的缩影。

生:读ppt资料

师:读到这,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只有根植于生活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当然,独特的创作手法也是文章栩栩如生的重要原因,下节课我们会重点学习。刚才同学们还提的这些问题“这儿的人都打我”为什么?爷爷为什么送凡卡去学徒?打怕了为什么让爷爷打?能收到信吗?……可归类“文章哪些内容写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为什么会这样的悲惨。”

“文章三次写叹气为什么?乡下爷爷收这样结尾预示着什么?反复要回家,恳求爷爷啰嗦么?莫斯科生活那样悲惨,还说鱼钩的事?插叙的作用?……”可归类为作者又是怎样把凡卡的悲惨境遇表现出来的?

总的来说:文中哪些内容能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为什么会这样的悲惨?作者又是怎样把凡卡的悲惨境遇表现出来的?我想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深入地学习《凡卡》这篇课文,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P14

 

 

 

 

 

 

 

 

 

 

 

 

 

 

 

 

P15

 

 

 

 

 

 

 

 

 

 

 

 

 

 

 

 

 

 

 

 

 

 

 

 

 

 

P16

 

 

学生

 

 

 

 

 

 

 

 

 

 

老师

 

 

 

 

 

 

屏幕课件

 

 

 

 

 

 

 

正面老师

 

 

 

 

 

 

 

 

 

 

 

板书

 

     凡卡 (小说)

              俄 契诃夫

备信(1—2)

    写信(3—19)    

寄信(20)

梦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