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体育,当是核心课程
靳晓燕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18日14 版)
第二天就要高考了,孩子却无法入眠。起身,再次来到儿时学轮滑的运动场,只是静静地坐一下,寻找一份安全,踏实感。
父亲默默陪伴着,看着表,什么也不说。
40分钟后,终于有了动静,起身,回家,休息。
等学校保安把这个故事告诉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时,她惊愕了:真的不知道一项体育运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竟然会有定海神针般的投影?
一直研究语文教学的窦桂梅重视起体育,学校的体育组也变成了“马约翰研究室”。马约翰与清华附小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曾是清华附小的校董。
“学生的课堂听课,难知其为人如何,因属被动的、静的;而在自动的运动,充分发挥其精力精神时,其气质为人,于斯可见,其人格与道德可由是培养。”
“可予适宜环境中,巩固个人德育训,而使其耐久。如:取与公正,助人助己等美德,每能于体育运动中养成之。”
……
尘封的话语里有新意。体育,怎么就不能是核心课程!
在一张二年级1班的课程表中,笔者看到:从周一到周五,在不同的时段:9:10-9:45,11:25-12:00,14:50-15:25都是体育与健康课,这还不包括每天入校到7:50的晨练和健身大课间。
处处是设施,时时可锻炼。
每每下课之时,到处都是跳绳、踢毽子、转呼啦圈的孩子。
在学校的教学楼旁边,设计安装了多处攀岩墙,学校把攀岩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孩子都学会攀岩,掌握攀岩技巧。
轮滑场、网球场、棒球场、板球场、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馆、击打器械、攀爬网、攀爬树、小篮球架、小足球门、阻力伞、小跨栏、绳阵成了学生酷爱的运动设施。
而这正是结合清华附小“1+X课程”的新举措,秉持“有趣、出汗、安全、技能”的原则,设定的“一身好体魄”课程目标,学校全力推行体育课程“三个一”模式。
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完成体育学科的相关要求,达到基本的标准,也传承了马约翰先生倡导的强迫体育锻炼。特别是,为了避免重复性训练的枯燥,每周5节的体育课,其中3节上国家规定课程,学校特意拿出1节开展足球专项训练,促进学校品牌特色发展,还有1节体育自选课程。
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以及晨练微课堂。这两者是学校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的“自主选择时空”。晨练微课堂从早晨入校开始到7:50结束,学生随意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全程都有体育老师指导和陪伴。健身大课间时长45分钟,变原来的被动做广播体操为主动的项目参与。学生们在运动场上,既可以以班为单位跑步、跳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体育社团,还可以自主到操场不同的健身区域去,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练习专门的运动项目。
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如,轮滑、板球、棒球、篮球、健美操、足球等,在同一时间,学生打破班级限制,根据爱好组成新的班级,体育老师则根据自己的特长执教相应的项目。这样的体育课的设置,使每个清华附小学生,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下,至少熟练掌握两个运动项目。
学校动起来了!老师们动起来了!有汗水,有欢笑,有信任,有潜移默化的培植,这才是生机焕发的校园,这才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