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七月的提天,骄阳似火。25日,清华附小二年级的13名小学生及其家长参观访问了位于房山窦店的爱百福济慈之家。这家慈善机构由一对法国夫妇于2003年创立,致力于中国视障孤儿救治和培训,旨在让中国视障孤儿有机会学会正常的生活。济慈之家的项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简单介绍了爱百福和济慈之家的情况。这里的视障孩子来自全国各地的福利机构,每个孩子背后都有着不同的遭遇和经历。
项老师先带孩子们参观了视障儿童的盲杖。这里的盲杖都是济慈之家工作人员亲自设计的,根据使用者的视力情况不同分为好多种,有球状头的,有直头的,便于不同视力情况的使用。孩子们认真倾听,并将盲杖拿在手里仔细地看、细细地抚摸。然而,他们无法体验心灵之窗关闭时行走和生活所面对的困难。
在济慈之家的医疗室一位美丽的外国志愿者正在工作,对我们参观者报以亲切的微笑。医疗室里放置着大量的病历,这些病历记载着11年以来所有济慈之家的孩子们的病情,这为他们的康复治疗储备了详实的记录。
在济慈之家的商店里,寄存着很多“商品”,全部都是参观过济慈之家的孩子带来的生日礼物或者手工制作品,卖得的资金将用于视障孤儿的生活和教育。“看”店的是一位成年盲人,也是在济慈之家长大的“孩子”;桌子上不起眼的米奇笔袋,存放着购买者满满的爱心。
在每个教室门口有写有中文和盲文“教室”的牌子,孩子们轻轻抚摸着盲文,这些凹凸不平的小点点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和无序的。
在一间大的教室,角落里堆放着很多专供视障儿童使用的玩具,孩子们围在玩具柜前,轻轻揉捏着这些不同的玩具,试着感受视障儿童才有的触感。
在一楼的教室里躺着一个不足5个月的女孩,除了眼睛有些异常之外,别的跟正常儿童无异。项老师介绍说,这个孩子虽然才5个月大,但是辗转从医院和别的福利院再到这里的程序和时间足以说明她一出生就遭到遗弃了。二班的陶子懿紧贴着婴儿床,轻轻地拉着女婴的小手。他感受着这个婴儿的乖巧,心里也许并不知道这个女婴被遗弃时的无情与在济慈之家所获得的新生。房间其他的孩子或坐或躺在地席上,乖巧地惹人爱怜。
在一间供学龄前儿童使用的教室里,同学们的到来使得这些视障孤儿显得比较拘谨,还有一个5岁多的戴眼镜男孩低着头执着地站在教室门口等着关门送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也许我们的孩子会疑惑:“我们带来生活必需品来献爱心,怎么却没有受到热烈欢迎,反而这个孩子更希望我们离开?”是啊,尽管物质是基础,但是这些视障孤儿迫切需要的是稳定的家庭和朋友。
参观过半,恰好是济慈之家的水果时间。在楼梯上出现了一位年轻的外教,她一面后退着上楼梯,一面精心地拍摄下一位十岁左右的视障女孩端着一盆切好的西瓜独自上楼。视频记录的不是一次女孩为大家服务的场景,而是这个孩子独立迈开的脚步。
正在大家沉浸在这位外教的耐心拍摄时,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姑娘迈着蹒跚的脚步径直扑向一位家长,她嘴里还喊着“抱抱、抱抱”。当家长抱起她的时候,小姑娘竟然一点都不认生,还用小手在这位家长的脸上轻轻抚摸和拍打。这位家长的女儿在旁边看着、微笑着。我们不禁感叹:这哪里是孤儿,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面对的每个人都是妈妈,都会要让抱抱!的确,济慈之家的工作人员都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项老师还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橡皮”哥哥和爸爸。这里的每个人都在给孩子们努力营造出一种家的氛围。
在济慈之家的农场里,孩子们可以种自己的食物;这里竟然还有马场,可以让孩子们感受“马疗”!这里的孩子实在是太幸福了。因为他们不仅有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带来的物质关爱,更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尊严的大家庭。面对这些视障儿童,济慈之家的老师并不是一味地溺爱这些视障孤儿,而是用爱心引导他们,跌倒了,他们会重新爬起来而不是接受别人的施舍。他们在充满爱与尊重、接纳与包容的环境中成长,志愿者的爱心帮助他们扩展生命的路,使得潜能得以发挥到极致,经历到丰富而充满爱的一生。这里的孤儿,绝大部分被来自海内外的家庭收养,也有在济慈之家不断成长、最终获得国外留学教育的机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一个多小时的访问很快就结束了。我们留下的是特意购买的、堆成小山一样的生活物资和洁净的衣物,带走的是义卖物资和对如何学习奉献爱心的思考。正如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的教育理念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我们在这里看到不正是社会为视障孤儿奠定一个大写的人的教育吗?同学们希望下次还能再来,安安静静地与这些幸运的孩子玩耍、拥抱,用自己火热的心、把爱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作者系清华附小二年级二班陈禹志、二年级四班陈禹睿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