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清华附小和扶贫办面向贫困地区打造在线学习共同体

| | 分类: 媒体报道
        12月25日上午,清华附小伟新教育扶贫在线学习共同体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阎桂芝、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彦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共同为在线学习共同体揭牌,标志着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扶贫办公室共同打造的在线学习共同体正式启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贫困地区输送清华附小的优质教育资源。
  姜胜耀代表清华大学对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启动表示衷心祝贺,并向伟新教育基金会对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姜胜耀指出,教育服务社会是清华大学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多年来清华大学在对口支援、大学生社会实践、定点扶贫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2003年以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发起了教育扶贫工作,通过教育帮扶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清华附小的团队也长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工作。清华附小伟新教育扶贫在线学习共同体将把清华附小的课堂直播到全国各地,让贫困地区师生足不出户享受到来自清华附小的精彩课程,这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创新。
  窦桂梅在启动仪式上介绍了清华附小多年来开展教育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以及清华附小伟新教育扶贫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具体情况。
        启动仪式后,清华附小语文教师沈美为附小学生讲授的一堂语文课,以在线直播的方式传送到全国1000个多县,其中包括在河南滑县的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当地的教师们实时收看了这堂课程,并与沈美进行了在线交流互动。

缘起:回应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需求 百年附小传承公益服务精神

  始建于1915年的清华附小即将走过百年的历程,从创建初期,当时名为“成志学校”的清华附小就践行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面向周边贫困家庭子弟分享教育资源。11年前,清华大学开通了第一批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全面启动了教育扶贫的工作,清华附小也随之陆续开始开展教育扶贫的工作。
  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前往贫困地区的学校开展支教活动,承办针对贫困地区教师、班主任、校长的培训班,到教育扶贫办公室的直播教室为贫困地区的老师们讲授远程课程……近10年来,清华附小的老师们一直坚持着这项公益工作,通过这些方式,把自己的课程理念,课改成果和在课堂上、班级里的教学、管理经验,把自己对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的思考,分享给贫困地区的老师们,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工作思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清华附小和扶贫办的老师们都深深感受到贫困地区对于附小教育资源的渴求。从大约2年前开始,为了进一步增强培训的效果,清华附小开始开展贫困地区小学校长、教师的驻校培训工作。每年,清华附小都会邀请一批贫困地区学校的老师、校长来到附小,进行为期2个月的长驻培训。附小会精心地为每一位到来的老师安排丰富的培训内容,也会告诉每一位初到附小的老师们,“请不要把自己当做附小的客人,请把自己当做附小的主人”。从课堂到课外活动,从教学研讨会到管理层校务会,清华附小的一切都是向参加驻校培训的老师们开放的。而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也都格外珍惜培训的时光,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带着本子记、带着相机拍,晚上回到宿舍还会撰写思考和总结。
  “来到附小学习的老师们都特别认真,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把在这里学到的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中。同时,他们很多人也向我们提出,希望他们当地的老师都能够经常地收看到附小的课堂。”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能够来到附小进行驻校培训的老师毕竟是极少数,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用什么办法把附小最真实的课堂展现给那些有需要的地区的老师们。”
  为了满足贫困地区对清华附小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今年暑期开始,清华附小与扶贫办合作,开始筹备建设在线学习共同体,以期通过这种全新的方式,把符合贫困地区教师需求的、真实生动的课堂传播给他们,进一步拓展教育扶贫的方式和内容。

行动:依托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 建设课堂直播专用教室

  “以前的远程教育培训都是我们的老师到扶贫办的直播教室去,讲授他们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这种方式不能展现真实的课堂情况。所以很多人向我们反馈,希望看到附小真实的课堂情况,通过亲身的观察去学习体会。”窦桂梅说。
  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秩序和质量,清华附小不能再增加驻校培训的数量,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受经费等原因的限制,也不可能组织很多教师来到清华附小进行驻校培训。面对这样的情况,清华附小和扶贫办商议决定合作建设在线学习共同体,依托清华扶贫办已在全国1086个县级教育机构、2520个乡镇中小学建立起来的3600多个远程教学站,把清华附小的真实课堂传播到需要的地方。
  建设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工作得到了清华附小和扶贫办的高度重视,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在清华附小建立一间可以进行直播的教室。自2007年开始一直支持清华教育夫贫工作的伟新教育基金的创办人李贤凯先生得知后,决定出资支持,附小也专门挑选了一间教室进行改造。
  今年暑期,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工作开始启动,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清华附小的直播教室经过多方测试可以运行了。走进这件教室,如果不注意观察,几乎不会发现它与其他教室的差异。摄像头和话筒被巧妙地安置于天花板上,既不显眼,又保证了师生们的影像和声音都能够被记录下来,这样的设计正是为了让师生们忽略这是一堂被直播的课程,以便能够表现出最真实自然的课堂情景。教室后方相邻的房间则被改造成了直播工作间,所有的设备都安置在这里,从教室里传出的音视频信号,通过工作间的设备传输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技术中心,在那里经过中转,传向位于全国各地的远程教学站。教室与工作间相互独立,仅有一扇不太大的窗户,供工作人员观察教室里的情况,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保证工作人员不会因为直播干扰到课堂情况。
  有了硬件的支撑,要把清华附小的课堂展现给广大贫困地区的教师们就不再是一件难事。“经过10多年教育扶贫工作的积累,清华大学的远程教学站已经覆盖了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522个,覆盖率达到88%,每年都会提供上千学时的远程课程,已经在贫困地区搭建起了一个教育扶贫的庞大网络。”清华大学扶贫办主任黄丽介绍说,“附小的课堂就将通过这些网络,便捷、迅速地传递到3000多个教学站,为当地的教师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展望:传播最真实的课堂 推动最真实的改变 引领基础教育共同发展

  随着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启动,未来每周,清华附小都会有5节课程在直播教室上课,这些课程也都将随着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的网络,传播到全国各地贫困地区的远程教学站,在那里充分发挥作用,惠及广大贫困地区的师生。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把附小最常态的课堂传播出去,通过每周5节不同课程的整合,让贫困地区的老师们能够真正看到附小课堂的各种情景,让他们感受到这是真实的、可以学习的课堂,而不是很难效仿的课堂。”窦桂梅说,“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把附小以整合思维构建的‘1+X课程’体系全面、生动地展现给贫困地区的教师们,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体会附小先进的教学理念,打开他们的思路,鼓励他们去思考和创新,进而做出改变。”
  为了保证课程传播和学习的效果,加强课后教师间的交流探讨,清华大学扶贫办还将牵头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建立公共邮箱等方式,为贫困地区的教师和清华附小的教师们搭建起交流互动的平台。“课堂是怎样构思的?”、“课前是如何备课的?”、“应该如何考虑学生的情况?”……收看完清华附小的课程之后,老师们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通过微信、QQ、邮件的方式提出,清华附小的老师们也会定期通过这些途径为贫困地区的老师们答疑解惑。
  有最真实的课堂展示,有最坦诚的探讨交流,清华附小和扶贫办用这样的新方式,为贫困地区的教师们搭起了一座通向清华附小的“空中通道”,让他们不用离开家乡就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真实的清华附小,从而拓展思想和视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做出新的改变。“我们的目标就是改变教师,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从而去改变孩子,改变当地的教育环境和水平。”黄丽说。
  今天的清华附小已经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方面走在了前列,“1+X课程”体系既优化整合了国家基础性课程,又实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由窦桂梅校长带领团队完成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更在今年荣获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附小发展到今天,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成果,应该分享给更多的人,去引领和影响大家,让更多的老师和学校做出改变,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受益。”窦桂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