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需要成长的还有家长

| | 分类: 媒体报道
        窦桂梅是5位演讲嘉宾中唯一一位来自教育一线的嘉宾。作为清华附小的校长、一位有过16年班主任经历的全国知名优秀语文教师,她的演讲喜欢用故事导引出观点。

  《在学校眼中,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题的演讲中,窦桂梅用5个真实的故事浓缩了当今5种家长类型,以及他们的教育方式,故事发人反省。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转变吧,转变!”窦桂梅说,家长可以从一件最基本的事做起,那就是:先把书读起来。

  主题演讲:《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惠特曼有一首诗写道: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在他最初的生命里,我们家长力所能及的,能给予他什么呢?我们这些学校里,最本质的东西应该给予他什么呢?而未来生命的那里,就成为了他的一部分。”

  “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

  在学校眼中,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窦桂梅演讲的主题。消息一出,在新京报教育周刊微信公众号(学习公社)后台立刻有家长开始提问“家长真的管太多了吗?”“我工作这么忙如何做到陪伴孩子?”“作为草根家长,我期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有什么错吗?”……

  窦桂梅用五个故事,给大家做了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交流。

  应试、包办、替代、溺爱、强求五个故事,家长的五大问题

  在她的故事中,有“压力山大”的六年级男孩和他的妈妈,男孩不得不放弃喜爱的画画转而投身繁重的作业,因为周末两天,他要在妈妈的安排下上奥数、补英语,还要学特长……故事里也有忙碌得半个月不见踪影的爸爸,就连儿子过生日,爸爸也没能赶在儿子睡着前回家,以致儿子想去参与“爸爸去哪儿”节目,只为把爸爸从工作里拽出来……也有令人愕然的极端个案:比如一个家长会为了“捍卫”让孩子睡到自然醒的“权力”,几乎每天上午两节课后才将孩子送到学校,并将补课视为老师的“责任”。也有家长事无巨细地给老师提要求……

  五个故事中,还有一个引起了很多与会者的唏嘘。这是个发生在清华附小戏剧节上的故事。一位爸爸百忙之中抽空去观看了孩子班级的戏剧表演,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扮演了一块没有一句台词、一动不动的“大石头”,然后爸爸中途离场了。

  之后,爸爸给老师发来短信: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演石头?老师告诉爸爸,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爸爸还是难以理解:为何老师不给孩子换个角色?孩子后来向老师转述了父亲在家里对他说的话:爸爸说他没出息,既然能自由选择,为什么不选个好点的角色?作为男孩子,手里成天拿着剪刀剪纸,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老师听后,心情非常复杂。

  “难道选择演石头,安静地观察别人演出,去分享别人的精彩,难道剪剪纸,就不能是男孩的爱好吗?”

  应试、包办、替代、溺爱、强求……这五个故事,正是当下存在于家庭教育中的真实现象。

  明智的家长要学会理解、信任和合作

  “包办婚姻都没有了,可包办孩子成长的家长却比比皆是。”窦桂梅说,家长的教育观,与家长个人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但社会在变革与发展中前进,家长旧有的经验,是不是也应不断在思辨中调整和改变呢?

  窦桂梅认为,家长也要学会理解、信任和合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形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观念,这才是更多的明智的家长所为。

  具体而言,她给出家长三点建议:

  第一,与学校共同营造或达成基本价值观。在清华附小,这个价值观就是健康、阳光、乐学。“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看似很简单,做起来的确需要学校内外达成共识。”

  第二,家长和学校不是甲方和乙方,窦桂梅说,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完成丰富学校课程内容的责任,那就是把世界带进教室的责任。在清华附小“1+x”的课程建构中,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有五六十门由家长参与的课程融入学校课程资源,这才使“x”的可能性、个性、选择性得以实现。同时,学校低年段鼓励母亲多到校;中高年段鼓励父亲多到校,就是希望把母爱中的温暖、安全感,父爱中的力量与坚定,带到学习过程中。

  第三,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事,家长和学校应该有共同的公益情怀。在清华附小,班级家委会的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充当学校上学或放学期间的交通管理义工。此外,图书馆等场所,也安排有家长义工的岗位。家长的以身作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感染;而家长的亲身参与,也会使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更深的理解与尊重,反过来会促进双方为达成共同认可的愿景而努力。

  窦桂梅说,一所小学校,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只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彼此知道,合作,彼此达成,还有不好的未来吗?”

  【对话】

  新京报:能再给“不着家的爸爸”提点建议吗?

  窦:家长忙,事实上是家长没有找到与孩子在一起的契机。有时这个契机,学校提供了,家长应该抓住,并务必参与到孩子的事件中。家长应该知道,“陪着”不是“陪伴”。陪伴是要有引导的,是要有参与的,是要有与孩子共同向前走的过程的。

  新京报:“大石头”的故事想告诉家长什么?

  窦: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问题:家长不知道,儿童的选择是儿童的权利。家长往往要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儿童,回去还要训斥孩子没出息。你儿子的选择是他的权利,你没有权利强求他变成你的缩小版。有些家长就是要求孩子是自己的复制,甚至一定要比自己还要好。但这是不能强求的。

  【互动】

  Q:我是普通小学的学生家长,我们这类家长和清华附小这类名校的学生家长要做的事是一样的吗?

  A:在基础教育中,有的学校可能有一些先天的优质资源,但我觉得这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学校、校长、团队背后的基本理念,这就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如果你觉得这个基本规律很虚,我想,还可以用阅读改变一切。

  以我为例,我是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村出来的。我没有很好的背景,但我可以用阅读改变自己。我觉得平民学校和清华附小,都可以做一个最基本的事:先把书读起来。用阅读的方式,尤其是用经典阅读,改变孩子的人生。阅读的窗口一打开,这个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是微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要先让孩子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