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在清华园那美好的童年----李文玲(清华附小1956届乙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1952年院校调整,父亲由燕京大学西语系调入清华大学,我自然而然地随父亲由燕大附小转入清华附小。那年我8岁,离开秀美的燕大校园,感觉那时的清华园略显空旷。我家住在北院,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最北边,我家后院的围墙外便是庄稼地了,而清华附小则在清华的最南端。那时孩子上学没有家长接送,都是独自往来,我的上学之路贯穿着清华南北,这为我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每天我都要经过大图书馆、大礼堂、清华学堂,经过二校门再往南,东边还要经过照澜院一个小网球场,新林院……西边则是胜因院,才能到达附小。胜因院和道路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壑,快到附小时变成一片大大的洼地,我们常下到洼地里玩耍,洼地随季节变化着,春天我们在开满白色、紫色、黄色小花的草丛中寻找一种叫甜锥锥的茅根,那有着尖尖角的毛绒小草泛着清香,嚼在嘴里甜甜的。到了夏天洼地的草丛更加茂密,有一种叫“酸不溜”的绿叶植物替代了茅根,成为我们的最爱,那种酸酸的味道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

    下午放学后,我一般就不会按原路回家啰……而是和几个同学小伙伴满清华园地蹓跶,夏天清华西大饭厅附近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因为那儿有几棵硕大的桑树,养蚕是当时盛行的一项课外活动,小伙伴们会相互搀扶着爬上大树,采摘光滑平整的桑叶,拿回家喂食蚕宝宝,眼看着蚕宝宝从一粒粒的“黑籽”到黑头小蚕,听着蚕宝宝嚓嚓嚓嚓的咀嚼声,慢慢地蚕宝宝的身体变得白白胖胖,最后变得晶莹剔透。这时就要把它挑出来放在干净的纸盒中静候它吐丝做茧了。几天以后椭圆型的蚕茧便挂在纸盒的边角处,有金黄色的、有白色的煞是好看,到了桑葚成熟的季节,寸大的紫红紫红的桑葚挂满了枝头,又酸又甜相当的好吃,只是吃完了桑葚的嘴巴无论怎么使劲地擦洗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如今一晃60年过去了,那几棵老桑树还在吗?我有时在梦里还会和他们依稀相见……

    冬天,尤其是下雪的冬天,皑皑的白雪覆盖在工字厅南边幼儿园旁边的小山上,这便是我们的“游乐场”。我们反反复复地跳上滑下乐此不疲,几天下来小山坡被我们打造成了“天然大滑梯”,冬不化,每天放学我们都会光顾这里,留连忘返,小手冻得通红并不觉得冷,当头上冒着汗,脚踏湿漉漉的棉鞋回到家,如果在父母下班之前便平安无事,如果碰上父母已经在家,就要说道说道了……

    儿时的趣事很多很多,综上所述可见一斑,那时天是蓝的,空气是净的,环境没有污染,我们无拘无束的成长,顺其自然……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金色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