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丁香花开,无声却芬芳——有心、有情、有意之人,方得这一份生命的瑰丽与震撼。
——题记
今天,回忆起清华附小的6年,很多记忆在岁月的涤荡中模糊斑驳,然而有一份礼赠,犹如附小人所垂爱的丁香,幽然弥新,那是一种态度,之余生活,之于生命,之余世间的美好。
相比后来的中学、大学,甚至相比同龄人的小学,我的清华附小有着一种可爱的亲切——那金色的6年,尚未被升学的压力、竞赛的题目、无趣的兴趣班所充斥……
这里所有课程的集合是一个“人”字的大写——单纯、生动、至真。
从全篇拼音偶尔间插几个汉字到图文并茂的日记,我记录着小学的每一天。每晚,翻开日记本,我都会习惯性地抱怨“哎,今天日记没有主题”……而每每此时奶奶也会习惯性地引导我“每天一睁眼就是新的主题”……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便在这一篇篇日记中开始,稚气却真实。今天读来仍有着一种感动,甚至惊奇——当时那个小不点,竟然有这样的视角。老师的评语今天看得仍然激动,从待人接物到行事态度,老师的教诲便在这自然而然之中,润物无声。
不同于很多人仿佛天性中对于作文的抵触,400字的稿纸总是我们的舞台,属于小学的记叙文,夹叙夹议之间,让我们对生活多了份关注。在那个没有博客和微信的年代,两个40分钟的连堂作文课上,每人的作文本都会在全班传阅,你要为别人的文章写下评价,看过别人的评价你还要为自己写下感悟,“自评互评”像极了今天的“跟帖置顶”,带着全班同学的智慧和思考,彼此成长。
而清华附小的美术课之于我,最大的骄傲远不是6年之间从校级到国际,一大摞的奖状,而是“儿童画”所描绘的属于童年的异彩。美术的课堂有一种自由——在示范与最终成品之间为创作留下了空间。没有构图明暗的条条框框,没有一套谓之“标准”的规范,每一份创意和细致都会被打分时的“优+”所尊重。在这里,从中间剖开的圆白菜,幻化成了枝繁叶茂的老树;一个啤酒瓶子和一堆粘土,被我们演绎成世间万象;毕加索抽象的简笔画经我们稚嫩的笔触,让古老的经典又有了全新的诠释。
大学第一年,我有幸参与广西的山村支教项目,我把清华附小的美术课带给了山里的孩子。那是一堂令当年的我记忆犹新的版画课——用剪刀和胶棒拼剪图形制作印刷模版,用油墨印刷,最终黑白之间展现出铜版纸的层次与造型,更展现出每一个孩子眼中的生活……孩子们的作品感动了我们每一位支教队员——山村的贫瘠也许扼住了这群孩子的种种资源,一幅幅版画作品却告诉了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有着一样对生活的热爱,一样自由的灵魂,一样珍贵的童年……
2003年的夏天,北京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对于五年级停课在家的我们,当时的懵懂还不能理解全城所沉浸的恐惧,只是电视上身穿层层防护服的白衣战士在心中带过一丝触动……十年之后的2013年,在医学院的课堂中,我开始了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我成了新一代的白衣战士……细致入微,会是实验课上对于一个结果的分析研读,也会是医学工作中对于患者病痛的将心比心……人性至诚,现代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自然科学的冷静与理性之外,还需要人性的温存与情怀。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
我会在产房为竭力分娩中的准妈妈拭去满头的大汗;
我会去主动捂暖伸向病人的听诊器;
我会帮患者整理因为检查而脱开的衣物……
曾经有人问我,到底是谁教会了我这些医学教科书上并没有提到的细节。
那一刻,忽然想起,今天的这份人性至诚,竟正受益于当年的那份单纯、那份生动和那份至真……
丁香花开,飘香百年,那是一份沁人的馨然,那是清华附小一个世纪的育人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