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终身----魏庆芃(清华附小1987届三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2014年春天,在清华园里我偶遇小学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张焕玲老师,她精神很好,非常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明年是清华附小建校100周年,你们要回来看看啊!哇,没想到,清华附小都要迎来百年校庆了,真是高兴!想起来自己已从清华附小毕业将近30年了,回想起小学时的老师、同学,还是那么亲切。特别想起1980年代初北京的蓝天白云以及校园中的白衬衣、蓝裤子、红领巾、白球鞋,是那么地感慨!时光飞逝,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回想起成长历程,附小老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同学们之间的真诚友爱、真心帮助,让我们的童年健康快乐。在清华附小受到的教育为我们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归纳起来,清华附小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终生受益。

  一、体:争取为祖国再健康工作五十年   

  体育,是西方教育理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初,西学东渐,体育也逐渐成为中国不同阶段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华附小的时光中,体育成为我最重要、也最快乐的部分。

  1981年6月,在上小学前的那个暑假,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在西湖游泳池开始学习游泳。没想到,这一游就是30多年。在清华附小的6年时间里,每天下午4点左右下课后,就和朱建欣(1987届五班)等小伙伴离开学校,到西南门外的蓝旗营站坐上365路公共汽车,到北京体育大学(当时称为北京体育学院)业余体校练习游泳。6点半结束训练后,再坐公共汽车回到清华园,几乎每天都是伴着《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回到家,简单吃完晚饭就赶快写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训练很艰苦,也很枯燥,不过这样持续的体育训练,让我们在幼小的年龄就懂得了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中学之后由于学校较远,我就没有继续游泳训练了,但小学时的游泳训练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2000年我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博士第四个年头,也最艰苦的时候。那时自己感觉博士毕业仿佛遥遥无期,士气很低落,一度犹豫是不是要放弃。当时正好建筑学院要成立游泳队,我就自告奋勇组织大家训练,每周三次骑车从清华出发,走小学时天天要走的这条路,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和同学们分享小学时练习游泳的趣事,然后在体育大学游泳馆里尽情地畅游。慢慢地,生活中重新充满了拼搏和奋发向上的气息,不仅自己顺利博士毕业,而且还带动了很多热爱游泳的同学们,建筑学院先后10次夺得清华大学全校游泳比赛团体冠军。这一切,都要感谢从清华附小培养起来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也与清华大学从马约翰先生开始提倡体育锻炼,蒋南翔校长提出“加强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精神一脉相承。

  二、智:创新,源于自由的心灵与叛逆的心理 

  记得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忘记了是哪位老师上课讲到,卡尔·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怀疑一切。这句话让我很震惊,因为大家都知道,作业、题目、考试都是有“正确答案”的,老师们所讲的也“都是正确”的。如果马克思都说“怀疑一切”,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怀疑书上写的、老师们讲的或者是其他人给出的“正确答案”未必正确?这岂不是很叛逆?而且,这样去挑战书本、挑战老师甚至挑战教导主任,会有什么好的下场么?因此,那时我们一方面用这句“名人名言”激励自己去质疑、去怀疑,另一方面也小心谨慎地怀疑着:这句话究竟是不是马克思说的。

  不论怎样,这句话在我的心灵中扎了根。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最经常问的问题就是:“怎么会这样” “为什么不那样”。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走寻常路”。从小学时的“华罗庚数学金杯赛” “迎春杯数学竞赛”,到中学时的全国化学竞赛,再到清华之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我始终保持着“怀疑一切”的精神,自己钻研、不断挑战,勇于超越。仔细回想起来,小学时经常会养成一些伴随你一辈子的学习习惯,例如专心、高效等等。我非常感激在清华附小期间老师们对我的严格要求,让我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不过,我最感激的,还是那时候附小的老师们对我们的宽容,允许我们怀疑甚至挑战,让我们知道所谓的“标准答案”未必正确,所谓的“标准解法”未必最优。我想,这首先要感谢时代,在1980年代初,整个社会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从思想桎梏中解放了出来;还要特别感谢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因为是她们在我们很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自由与叛逆的种子,又督促和培养了我们谦虚与实干的品格。这些都是持续创新的必要条件。

  补充一句,后来查文献得知,马克思在与女儿的对话中确实引用了一句拉丁原文的箴言:De omnibus dubitandum,英文直译为:Everything should be questioned。只不过这句“怀疑一切”在一百年后中华大地“文革”的腥风血雨中被过度解读,恐怕实在不是马克思的原意。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我们都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不追求真理、不思上进、不“怀疑一切”,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还有希望吗?

  三、德:道生之,德畜之 

  小学时有品德课,每年要评“三好学生”。现在回想起来,几乎在清华附小的每门课,都是品德课。因为在语文课上,张老师会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告诉你什么是高尚的品德和令人尊敬的人格,以及这样的品德与人格是如何逐渐培养起来的;在数学课上,郭老师会告诉我们,别解出一道难题就沾沾自喜,谦虚谨慎、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特别是她指点我“宁简不繁”的思路,始终帮助和鼓励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寻求更精妙、更清晰的方法;音乐课上,老师会讲解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中所表现的对自由的歌颂,以及贝多芬在《命运》钢琴曲中所表达的不屈不挠。不论是哪一门课的老师,在我的印象中,都是把做人的道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如果说我在清华附小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恐怕是1987年1月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田径知识竞赛了。那是我国首次组织的田径知识竞赛,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IAAF”还发来了贺电,北京市有一千多所学校、六万多名学生参加。清华附小作为田径传统学校自然要参加,体育部的老师们准备了很多的资料,从田径队中抽调同学进行培训。那一年我是六年级毕业班,整个冬天要准备一系列的数学竞赛,学习压力很大,不过我看着田径队同学们准备得热火朝天,心里也痒痒的,于是自告奋勇地参加了进去。说实话,在小学期间,每个同学的班级荣誉感都特别强,不同班级之间实际上是有些竞争的,不过在这个“清华附小田径知识竞赛代表队”的集体中,所有人都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和鼓励。记得带队的体育部李伟明老师说:“记住,一定要为清华附小争光!”分区初赛在中关村二小举行,清华附小战胜了中关村一小、二小、三小和北大附小等,拿到了海淀区第一名;复赛笔试是在东城区的北京市五中举行,清华附小又拿到了复赛北京市团队总分第一名;在北京电视台组织的最终现场直播的决赛中,我和王刚(1987届五班)、刘芳(1987届四班)、沈倩蓉(1987届五班)等小伙伴们组成的清华附小代表队一举夺得北京市冠军!那一刻,我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也感受到集体荣誉的重要,而且这样的集体活动也丝毫没有影响自己的学习。多年之后,我在清华大学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思想工作组长等工作,始终把“集体” “他人” “团结” “荣誉”作为关键词,传递给一代代的青年学生。我想,这与我在清华附小所受到的德育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语:任重而道远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与德,始终是教育的重点,这也是我在清华附小就受到的教育。在清华附小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祝福母校,感激教我、育我的母校老师们!

  时间过得真快,从小学毕业多年之后,我也从事了教育工作,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有很多精彩的阐述,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写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我很幸运,也很感激,在我幼小的时候,能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操场上、校园里,灵魂被唤醒;我也愿意,继续做摇动那棵树、推动那片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