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见证清华附小百年 之二----黄培(清华附小1965届三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虽然我的日记里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师为组织好一次中队会,安排了充实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清华附小非常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经常组织学生去农村和工厂劳动,这样大家既接触了农民和工人,也树立了劳动光荣的思想。
        我1964年10月20日的日记这样写道:今天六年级全体同学到人民公社去捆白菜。那天我们一走出学校小门,你就看吧,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白菜,长得那么大,种的那么整齐。我们走到一个地方,一个老大娘领着我们到了一块菜地那,俩人拿一捆稻草,捆白菜就开始了。刚开始捆时,大家都没有摸到窍门,所以捆的不是丢三落四,就是捆不紧白菜。当我捆到第二棵白菜时,一位老大爷过来帮助我捆了一棵,并告诉我一个窍门,先把稻草拿在手中,然后用脚把白菜夹住,这样很快的,而且能很好地把白菜捆好。听完老大爷的话,我一试,这方法果然不错,不但捆得好,而且也捆得快。当我捆完一行,有的同学说:“白菜太大了,捆不过来。”这时钟英娇说:“两个人合作,捆得非常好。”王老师说:“对!现在大家两个人合作。”于是,我和杨凤英合作,捆得又快又好又结实。
        我在1965年4月27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下午劳动课,王老师带我们到电机系参加劳动。我们的任务是:刮脏东西。一个零件上有铁锈,我们就用刀子把它刮掉。这项工作很好玩儿,更主要的是培养我们爱劳动的习惯。当时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擦完一个又一个。当师傅说:“擦完最后一个下班了”。张夙丽拿起一个零件说“最后一个。”然后再拿起一个说:“最后一个。”下班了,同学们都走了,我俩还舍不得离开,最后在王老师的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那时学校每周都安排劳动课,这种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处理问题能力强,有集体主义协作精神,从小就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
        3年来,王老师对我们学习和成长呕心沥血,同学们也与王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小学毕业后,我们曾集体回母校看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王老师,汇报了各自在中学的学习生活情况,王老师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刻苦钻研,报效祖国”。我们也相约一年以后再回母校看望王老师。可惜几个月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几千年的“师道尊严”和“尊师重教”传统被彻底颠倒,我们也再没回过母校。

二、50年前清华附小的“课外教育”模式
        在我记忆里,从上小学到毕业,为贯彻清华大学“一条龙”的教育思想(即幼儿园、附小、附中、本科、硕士和博士都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学习),清华附小非常注重从“德、智、体”三方面培养学生,并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符合学生特点的课外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外小组学习,接受文艺、体育和智力的培训,享受幸福的少年时光。
        低年级时,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音乐老师刘秉钟对我们进行了童声合唱基本功的训练,我们美轮美奂的天籁之声曾经多次在清华大礼堂里荡漾。我还参加过学校小提琴班的学习,刘老师演奏的小提琴曲悦耳动听、悠扬婉转,吸引了一批小提琴爱好者成为他的学生。刘老师还经常给我们播放一些中外名曲和古典音乐,讲述音乐家和作曲家传奇的故事。他还告诉我们,他年轻时因为崇拜音乐家聂耳,才选择了音乐的道路,鼓励我们长大为追求理想去工作。
低年级时,我还与蒲韧青等3名同学代表清华附小参加过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北京市跳皮筋比赛。决赛那天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我们穿着音乐老师毕可纫从北京体育学院借来的白色芭蕾舞服,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围绕4根拉成正方形的皮筋,来回穿插,飞舞跳跃,好像飞上飞下的“小天鹅”。“小天鹅”是《北京晚报》赠送给我们的绰号,那天晚报刊登了我们参加比赛的照片。
        三年级开学,海淀区少年之家到清华附小招收舞蹈队员和合唱队员,赵恩宪老师带领我们十几个同学去应考,当时我很紧张,自编的舞蹈没有跳好,初试未被录取,赵老师就找舞蹈组的陈老师介绍我的情况,说我是清华附小最好的舞蹈队员之一,最终被录取。我感谢赵老师对我的帮助,更珍惜在少年之家学习的机会,坚持每周六下午与张加等同学步行40多分钟,去海淀镇的少年之家上课,风雨无阻坚持了两年。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对我后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五年级我被体育老师关培超选中,成为学校田径运动队的队员,先练习跳远,后练习跳高,并在跳高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我的“少年级运动员”证书就是大关老师向海淀区体育运动委员会申请批准的。
        我1965年5月17日的日记这样写道:昨天,海淀区镇中心小学的运动会开始了,我参加女子乙组跳高比赛。做好准备活动,我坐在地上……突然,副总裁判大声叫:“947号!947号!!947号!!!”我吃了一惊,赶快站到起跳线上,扔掉草帽,跑到杆前,猛地跳了过去……跳高杆几厘米几厘米地增长,杆子升到了1.07米,这时候跳高架旁只剩下我、郭励清、长脖子、瘦高个和小猴子了(后三人是我取的外号)。杆子又升到1.17米,这时候,只有我和八一学校的瘦高个了。跳高争得冠军,不是八一,就是清华。我望着比自己高而大的八一小学的瘦高个,有点心虚了。心想:“这回女子乙组跳高比赛,没准‘八一’拿第一。”可是我刚想到这立刻改变了想法:“黄培呀黄培,你对胜利怎么这么没有信心?想想徐寅生,他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个人荣誉没关系,可集体利益应当放在第一呀!想想刚才自己脚受伤了,小李老师、安校长、郭老师……是怎么给自己治伤?辜家华宁愿牺牲自己看比赛的时光,看自己跳高。”想到这,我浑身增加了无穷的力量,使劲一跃,终于为学校争了光。
        最后我跳高成绩为1.21米,获得女子乙组跳高比赛冠军,平了海淀镇中心小学运动会该项目的记录,荣获“少年级运动员”称号,为清华附小赢得了荣誉。
        “文革”前,清华附小是北京市体育实习教师的培训基地之一,来自北京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的老师,每周来校2-3次,指导我们开展田径训练。同时,清华附小运动队经常与北大附小、八一小学开展田径、足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
我1965年4月28日的日记这样写道:今天,我们到北大附小比赛跳高,当时我得了第一名,跳了1.17米,离1.21米差了0.04米。
        我1965年6月2日的日记这样写道:下午算术提高组活动完,我到学校大操场看足球赛。操场上可真热闹,八一小足球二队对清华小足球二队,观众不计其数,远远看去黑压压的一片,场上正进行激烈的比赛。足球一会儿在“八一”同学脚下,一会儿在“清华”同学脚下。足球一会儿在东半场(主队),一会儿在西半场(客队),比赛气氛紧张急了,真是难分难解,直叫人揪头皮……
        清华附小每年都要召开体育运动会,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其中,进入威武雄壮的仪仗队是我的梦想。六年级时,我不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担任了升旗手,与王莉一起在清华附小大操场升起了五星红旗。为了这一时刻,我们不怕酷暑烈日,集体刻苦训练,
        我1965年5月10日的日记这样写道:今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我来到了大操场,今天田径队又活动。大关老师念完名单以后,队列训练开始。烈日灼烤地面,太阳当头照,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白云,没有一点儿微风。我们40名仪仗队队员排好队练习走步。老师一说:“准备,齐步走。”我们就把左、右臂举高,迈着正步走的步子向前走。刚开始还行,大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每个人像一个小战士似的,雄赳赳向前走去。可是过了一会儿,大家汗流浃背,也走累了,汗珠哗哗地流下来,胳臂累的酸痛酸痛。当时我被太阳都晒晕了,就不由自主地把胳臂放下来,还想:“真累,胳臂酸得都没有知觉了。”可是又一想:“黄培呀黄培,你这是什么态度呀?雷锋叔叔练习投掷,把胳臂练肿了,连吃饭都拿不起筷子,还坚持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些工作人员,解放军战士,在0度和40度的天气里坚持工作,特别是防化兵的战士,在40度的沙漠里,身穿防化衣练兵,练完兵汗水都流成小河了,他们那么热还毫无怨言,而且很乐观。”想到这,我又把胳臂高高举起,咬紧牙关,挺起胸膛,高举着红旗,向前走去。
        清华附小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时,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每次比赛时,各班都会组成拉拉队,到现场为本班运动员呐喊助威;运动员取得好成绩,也以班集体为荣耀。
        我1964年11月11日的日记这样写道:下午开完班会,我和张夙丽就到大操场看运动会。今天的赛跑是秋季运动会的第一个项目,所以大家都很关心它。我们到了大操场,50公尺赛跑已经开始了,第一组里有我们班的同学,所以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到最前面,为自己班的同学喊加油。枪一响,别的班的同学都跑了,可是李玉琴起跑慢了,落在最末,这可把我们班的同学急坏了,使劲拼命地大喊:“李玉琴加油!加油!快加油呀!” 李玉琴听见有人喊她加油,像加大马达的汽车,飞似的跑到了终点,获得第二名。
        我1964年11月18日的日记这样写道:课外活动时,运动会的最后一个项目跳远开始比赛了,我们班女同学都站在沙坑旁边给我们鼓劲,大家的信心非常强,鼓励我们获得好成绩,为班集体争光。我受到鼓舞,比赛时使劲跑,到沙坑那猛一跳,伸腿,跳了3.48米,获得第一名。徐浩跳了3.05米,成绩也不错。我今后一定努力刻苦练习跳远,为班集体,为学校争光。
清华附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是有历史传统的。1964年10月为向国庆15周年献礼,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公演,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附小老师决定模仿这个艺术形式,将那些耳熟能详的革命历史歌曲进行艺术加工,配上音乐歌舞,穿插话剧朗诵,排演清华附小版本的《小型东方红》。

        我1964年11月25日的日记这样写道:今天下午上队会时,辅导员找我去跳舞。到了阅览室,我们先唱歌“团结就是力量”、“八月桂花遍地开”、“解放区好”。唱完这些歌,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排演《小型东方红》11场,找10个人演话剧,24个人跳舞,我属于跳舞组。此后我们加紧排练舞蹈。
        我1964年12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下了劳动课,我们到一六班练舞“迎接解放”。到了一六班,大家把桌子摆好,就开始练舞。秧歌舞练完了,我们就练藏族舞。藏族舞是比较难学的舞,它的动作比较难,所以很多同学都不会。我因为学过一次,此次再学,比较快就学会了。当时老师让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同学教同学。我看见卫小红藏族舞跳得不好,就主动热心地教她,她终于学会跳藏族舞了。参加排练舞蹈的同学还有梁芸竹、张加、冬晓平等。
        《小型东方红》在大礼堂公演时受到热烈欢迎,庞沄手里现在还保存了当年我们演出的剧照,记录了那个难忘的时刻。
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给我们打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也使我终生受益。尤其当我初中考上北大附中,在来自其他学校的同学面前,展示清华附小老师教授的这些体育、文艺特长的时候,特别感谢附小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教育。用现代语言来诠释,即清华附小的学生没有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