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由于有清华附小,清华子弟都可以在清华园里接受完整的、系统的、优质的小学教育,我和两个弟弟如骥、如骏都是在这里上的小学。学校就坐落在家属区内,大家上学一般都离家不远。
我是1958年9月进入清华附小学习的,那时正赶上大跃进的年代,大人们大炼钢铁,高年级的大同学和老师们也参与其中。作为最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老师鼓励我们响应号召捡废铁。大家都想表现得好一点,但到处都在用土高炉炼钢铁,废铁成了宝贝,到哪儿去捡废铁呢?只有回家找找多余的小煤铲、不常用的铁锅交了了事。
一、 进入学堂 一切都是新鲜的
我们从懵懂的幼童变成了小学生。清华附小的师资力量很强,不少老师还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中很多人是清华教职工的家属,根据自己的特长进入了附小的教育队伍。他们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在学校的安排下,教低年级的都是有经验又耐心的教师,我们的班主任是谢令德老师,她的大女儿也在我们这个年级。谢老师教我们算术、语文两门主科,带了我们两年。她课上既严格又耐心,还循序渐进,课下既亲切又和蔼,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为了形象地让我们理解数字的含义,她自制的教具,动画形象可爱,色彩斑斓,特别吸引年幼的我们的注意力。她教的课文“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我现在还记得。在她的教学中,我们学会了汉语拼音,当时学得很扎实,没想到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受益匪浅,汉语拼音成为最实用的工具,让我们能在电脑上自如地、快速地打汉字、写文章。
三年级,我们换了黄玉琴老师做班主任。当时的黄老师非常年轻,我们是她教育生涯中接手的第一个班级。为了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她想了很多办法。每隔一段时间,黄老师就利用星期日休息的时间带领表现好的同学和进步大的同学去颐和园郊游,以示鼓励。她还安排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担任班干部的工作,增加责任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随着清华大学的发展,学龄儿童不断增多。我们三届以上,每个年级为两个班。往上两届,每个年级为3个班。我们年级为4个班,我们下一届为6个班。与此相对应,老师的数量显得特别紧张。我们四年级的时候,频繁地换班主任,主科的老师也不太固定,班里的纪律可乱了,最后成了一个“大乱班”。我们就是以这样的姿态进入的高年级。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五年级遇到了学校的优秀教师——沈玉凤老师,她成为我们的班主任。在她的调教下,我们班从一个“大乱班”变成了优秀班集体。她的教学十分吸引人,无论语文还是算术,她总能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到点子上。她讲课的时候,课堂上特别安静,很少有人开小差。她经常通过小测验来了解大家掌握的情况,然后分析讲解,让同学们扎实掌握知识要点。沈老师人长得漂亮,课又讲得好,全班同学都喜爱她。她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批评起来语言十分犀利,但大家还是服气,因为说得有道理啊!一些同学对她是又怕又爱。几十年后,当我们全班同学为沈老师庆祝80岁生日聚会的时候,还有同学提及往事,说自己太淘气了,感谢沈老师当年的教育帮助。在沈老师的教育引导下,我们全班同学进步得很快。六年级升学考试的时候,我们班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实现了报考的第一志愿。
二、清华附小的学习丰富多彩
在附小,除了算术、语文课外,还有音乐、体育、图画、手工、珠算、大字、劳动等课程,低年级开常识课,高年级开自然课和地理课。我们从踏进学校就学唱了《上学歌》,现在依然记得歌词“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这也正是我们当时的真实写照。还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黑非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一批儿童歌曲,印象挺深的。教我们音乐的是大刘(刘秉钟)老师,一位中年男教师,有口音,很有才,教学很正规,还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当我们班的一些男生坐不住要捣乱的时候,他就会讲一些小故事,让大家安静下来。记得每次一上课都要先练音,“啊,啊啊啊啊”,“咿,咿咿咿咿”,“唔,唔唔唔唔”的,大家觉得好玩极了。音乐教室里好像有一台风琴,老师弹起来很好听,一旦允许,大家都喜欢围过去看热闹。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院内有一个大空场(成为小操场)和几片小空地,课间操一般在院子里做。院外有一个挺正规的大操场,中间是小足球场。大操场上有沙坑、单杠、双杠,还有爬绳等攀爬设备。我们放学后,特别喜欢到那里去疯闹。教我们体育课的有大关(关培超)老师、小关(关永长)老师和小刘(刘维孝)老师。大关老师身材魁梧,长得特别帅,曾经当过飞行员;小关老师浓眉大眼,他也是退伍军人。在他们的带领下,体育课特别吸引人,我们不仅有正规的训练,还做游戏,大家特别喜欢上体育课。每年春、秋两季的运动会,热闹得好似过节一样。学校还成立了很多文艺体育课余活动组织。正是这样的教育氛围,培养了我们很多同学的文体特长和爱好。第26届世乒赛后,掀起了全民乒乓热,学校因势利导为各个年级砌了水泥乒乓球台,课间大家都抢着去打球。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朝气蓬勃的。
三、清华附小的学习是快乐的
当时,各年级都有很多兴趣小组,我参加了数学小组。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买了《趣味数学》《算得快》等书籍,跟同学们一起琢磨算术难题。像“鸡兔共笼”、“百子分桃”等多种类型的算术题,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而且越做不出来越感到刺激。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一一突破难关,从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逻辑,培养了我们的思考习惯。尽管这些算术难题,到了初中,用代数一解变得那样容易,但正是小学的这些训练,使我们进入初中后特别喜欢数学,能够以多种思路进行思考解题。学校还组织多种有益于我们身心发展的活动,比如每年都组织到公园春游、秋游,清明节到八宝山为革命烈士扫墓,麦收时节联系附近生产队帮助捡麦穗……
最让我难忘的是五年级暑假时学校组织的三堡(昌平虎峪)夏令营,为期4天。这是学校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主要对象是五年级的同学,没有名额限制,自愿报名。我们年级4个班,每班差不多都去了十几位同学。四年级限制在少先队大队、中队干部的范围,每班也就二三位同学,大弟如骥有幸也参加了。本次活动加上管理我们的老师一共百十来人,负责学校少先队工作的何惠莲老师为总领队,记得教导主任朱鑑荣老师也去了,还有不少年轻老师参与其中。现在想想,带着这么多孩子,责任真是不小。我们以连、排、班的形式进行分组。离开家长的日子大家都是第一次,小伙伴们独立生活在一起,特别兴奋。我们班同去的七八个女生分配到一个宿舍,睡的是双层床。大家觉得新鲜,轮着到上铺上感受了一把。头一天晚上,熄灯号响了,我们宿舍的同学们不得不躺到床上,但谁也睡不着,大家有着聊不完的话题,越说越热闹,引来查夜的老师,还受到了严肃的批评。尽管挨了呲儿,大家还是兴奋不已,最后不知过了多久,才一个个真正进入了梦乡。4天中,我们瞻仰了詹天佑铜像,亲身体会了火车如何通过人字型铁路穿行在陡峭的崇山峻岭间。我们还听老师讲解了詹天佑钩,加深了对詹天佑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更加对詹天佑大长中国人志气的事迹肃然起敬。我们参观了云台,徒步跨过几个山沟,趟过几条小溪,采集了多种平地看不到的野花,到了传说中的穆桂英点将台。我们走了10里山路,做了寻路标的游戏。最后,我们爬上了长城。那段长城特别陡峭,有一段几乎感觉就是直上直下的。同学们虽然年龄小,大家都拼命往前冲,过了一个烽火台又一个烽火台,无人示弱。后来我多次到过八达岭长城,就是找不到这个地方。最后发现这个地方是居庸关长城,但现在开放的地方没有我们当年走过的长。夏令营的4天很快就过去了,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而且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同学们都依依不舍。这段经历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四、祝愿母校越办越好
如今,我们毕业50周年后再次回到母校,学校已经旧貌换新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规划得非常漂亮、设施现代的新校舍,这是原校址上重建起来的。现在,这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室内体育馆、图书馆、阅览室等辅助设施也一应俱全,运动场也更加规范了。清华附小为孩子们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教育,现在已经进入全市优质小学校的行列。我们看到母校的飞速发展,由衷地感到高兴。在母校100周年来临之际,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再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