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3中队的窦邵博、王以诗同学
彭光玺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也是我最敬爱的人!彭老师来清华附小任教带的第一个班就是我所在的班,并将我们从三年级一直送到小学毕业。
儿时的我,初见彭老师就觉得她气质好、很漂亮,但是张嘴一说话可就有点“土”了,因为我记得她总是把我的名字叫成毕可(忍)纫。那时候的彭老师即年轻美丽又朴素大方,总穿一双南方人喜欢穿的毛边布鞋,刷得干干净净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经常穿两件一模一样的列宁装,一件深蓝色的,一件灰色的,每周轮换着穿,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衣服袖子上总有叠出的整齐的印儿,显得又干净又好看。从此,我就模仿着她也每周换一次衣服,而且也把袖口叠起来,但就是叠不出彭老师的那种印儿,为此,我琢磨了好久,终于在我的袖子上也叠出了同样的印儿,我很得意,心里美滋滋的。每周晨检时,每当彭老师走到我身旁,我总是故意把胳膊往彭老师眼前凑,就想让她看见我衣服上的印儿。心想:彭老师,看我在学您,我想和您一样。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彭老师真是不简单。她除了做我们班的班主任以外,还要教我们算术、语文、珠算、大字课,还要做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她的业务一定很棒,因为那时我们班经常坐满了听课的老师,每到这时,我们全班都特别听彭老师的话,全体紧张地屏住呼吸,专心倾听老师的讲课和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连翻书的声音都是齐刷刷的。彭老师还培养了很多小干部,杨祖樱是班长、朱冶华是中队长,在老师的指教下,她们在班上的威信都很高。记得班上有位叫王文平的同学,他热爱劳动,也很热心,就是特别淘气。彭老师在班上搞集体活动时,注意发挥他的特长,像种向日葵、种蓖麻、到圆明园里烤白薯,尽量让他做主力,让全班同学看到他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大家都会喜欢他。直到现在,王文平在活动中喜气洋洋的样子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说起我自己,有3个小故事让我永远不能忘记。
一、红领巾的故事
记得我入少先队时,正是我父亲因政治原因落难之时,全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很困难,妈妈整天唉声叹气以泪洗面。在这种情况下我甚至无法交上买红领巾的钱,但我是那么渴望戴上那鲜艳而美丽的红领巾,那是多么高的荣誉!我带着忧郁的心情找到彭老师,还没开口眼泪就流下来了,我胆怯地向彭老师说:“我交不起红领巾钱,能不能让我先欠着以后再交?”彭老师露出母亲般的慈爱,抚摸着我的头,温和地说:“可以,你就先不用交了。”顿时,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全身,我如释重负,好似卸掉了一个大包袱。我用双手擦去了满脸的泪花,露出了欢快的笑容。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会去拥抱彭老师。入队那天,我忘记了家里的一切烦心事,站在整齐的队列里,在激动人心的鼓乐声中,一位高年级的大姐姐为我戴上了我期盼已久的红领巾。我兴奋地小心翼翼地抚摸了红领巾的一角,心里顿时一惊:这红领巾怎么会是绸子的?在当时绸子红领巾是很贵的,一般同学也只买布的。仪式完毕我慌张地回到班里,像做了亏心事似的低着头找到了彭老师:“老师,我没买绸子红领巾,不知道谁给我戴错了!”彭老师平静地回答我说:“你不用管了,这就是你的红领巾,你就好好戴着吧。”我提着的心放了下来,没想到在家里最穷的时候,我却戴上了最昂贵的红领巾。后来我才知道,那绸子红领巾竟是敬爱的彭老师送给我的。“彭老师,您真好,长大了我也要像您这样好”,这是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我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条绸子红领巾温暖了我的一生。敬爱的彭老师,您就像是我的亲人!
二、蓝花杯子的故事
有一次,因为有大字课,我带了一个白底蓝花没有把儿的杯子,是为了写字后涮笔用的,那杯子可漂亮了!大字课过后是彭老师的珠算课,可我仍然把蓝花杯子放在了桌上自我欣赏。彭老师正在用手一边拨着挂在黑板上的大算盘珠子,嘴里一边拉着长声说着:“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就在这时,坐在我前边的男生,突然回头往我那漂亮的杯子里,“啪”地吐了一口吐沫,我当时简直快气疯了!这个男生在班里是个凶神,我平时很怕他,也从不敢惹他,可这次我真是急了,我趴在课桌上,冲着他脖子后面小声地、却是愤愤地说“你吃饱了撑的!!”没想到他突然地理直气壮地把手一边高高地举起,一边大声吼叫道:“彭老师,毕可纫骂我,他骂我撑的!”顿时全班人的目光都转向了我,一向老实的我,从没受过老师的批评,也没在全班露过这份脸,听到他恶人先告状,我非常生气。可是又一想,毕竟我光顾着欣赏杯子没有好好听课,而且我上课说话也觉得理亏。此时,我在座位上紧张地等着挨呲儿,此时彭老师已经走到我面前,“怎么回事?”她问道,我害怕地低声回答:“我没惹他,他往我杯子里吐吐沫。”彭老师想都没想,冲着前面的男生脱口说道:“你可不是撑的嘛,不撑能吐吗?!”全班都哄堂大笑起来。我激动得快晕过去了,彭老师终于帮我讨回了正义,老师的公正处理让那个男孩子以后在班上再也不敢那么嚣张了。从这件事以后,我开始有自信心了。彭老师,您是我的保护神。
三、打拍子的故事
我妈妈在1943年她42岁时生的我,我是家里的第8个孩子。当时正处在抗战时期,家里生活极度困难,大人孩子都没有饭吃,所以我从小先天不足,经常生病,长得又黑又瘦,小鼻子小眼睛,胆子小又爱哭,哥哥姐姐们都烦我,只有爸爸妈妈宠着我。当然,在学校里,因为我的瘦弱和胆小,也没人注意我。
好像是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彭老师突然带着大家唱歌,然后又让大家到黑板前面排着队唱。我胆子小就站在了后排队伍边上,这时彭老师说:“谁能上来指挥唱歌打拍子?”没人吭声。于是彭老师先叫了两名班干部上来打拍子,但她似乎都不满意。我虽然不是班干部,但我觉得我打拍子比她们打得好,唉,可我是一只丑小鸭呀!老师又开始点名问谁可以上来打拍子,我的心里痒痒极了,恨不能插翅膀飞过去。我后悔站在了后排边上。我想举手,可万一彭老师不叫我,多难为情呀!这时,我看到彭老师那微笑和蔼的面孔,忽然想起了那“吃饱撑的”一事,眼一闭心一横、我那瘦小的手,终于高高地举了起来!“毕可韧?!……好,你来、你来,到前面给大家打拍子!”我高兴极了,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走到前面的,只觉得脸在发烧心在嘭嘭跳。我给歌曲起了个头,“预备——唱!”,全班同学在我的双手挥动下放声唱道:“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一曲唱罢,彭老师高兴地说:“毕可忍,你拍子打得好,指挥就是你了!”我高兴得发狂,心里那个美呀!此时的我,就像一只小鸟第一次飞向了蓝天。
后来,没想到我们班还到大操场上给全校唱歌表演,更没想到彭老师会让我在全校老师同学面前打拍子。从此,班上的各种活动,演剧呀、跳舞呀,都经常挑选我参加,老师还常在全班面前读我的作文呢,我因此慢慢地“红”了起来。
在一个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的日子,教音乐的袁钧老师笑容满面地对我说:“你挺会打拍子的,彭老师经常夸奖你,所以我们选你做学校合唱队的指挥,去参加海淀区的唱歌演出。”此时,我激动得热血沸腾,觉得自己好像突然长高了长漂亮了,也神气了。小小年纪的我,似乎变得越来越爱美了,每天上学要把小辫子扎上两个漂亮的蝴蝶结,为了给彭老师看。我心里还想对彭老师说:您真好,长大了我也要像您这样。后来我才明白,我参加的这次活动是清华附小第一次红五月歌咏活动。由于彭老师给予我的精心培养,我开始与音乐结缘了。敬爱的彭老师,您是我音乐道路上的引路人!
若干年以后,我戏剧性地回到了我的母校,回到了我敬爱的彭老师身边,也像她一样在清华附小做了一名老师。没过多久,顾校长选定了我去做音乐老师,这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啊,做梦也没想到如此地幸运,能有机会做我喜欢的工作。可我当时只会唱流行歌曲,其他什么也不会,我心里只剩下着急和焦虑,顾校长和彭老师都安慰和鼓励我。顾校长说:“教育者先受教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彭老师说:“你从小就喜欢唱歌、喜欢打拍子,这就是音乐的基础。你还年轻,抓紧学习,来得及!”我干劲十足,开始了音乐老师的生涯。开始教课哪能想到,学生在下边有说有笑,就是没人听我的,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气得我直哭。彭老师知道了,亲自到教室来给我坐镇。课后,她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不用着急,更不用哭鼻子。关键的是认真备课,准备得要周密,不给孩子们钻空子时间。备课不仅备教学知识的重点,对你来说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每说一句话,你都要估计到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提前想好怎么应对。每提一个要求,都要考虑学生能否做到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要求,要求了就一定让学生做到。”她还说:“教育工作是个慢活儿。要有耐心、有恒心,不要怕吃苦。”听了彭老师的话,我擦干了眼泪,充满信心地又走进了教室。儿时被彭老师所激发出来的对音乐的痴迷与热爱,成为了我成长道路上拼搏的动力。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彭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了漫长的边工作边学习之路。我从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到清华大学音乐室,从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到海淀区骨干教师大专班,从聆听大量的音乐讲座到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教授、总政歌舞团刘云厚指挥,后来在他们的推荐下又得到了严良堃大师的指导。
由于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工作,我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特别是在1980年代初,国家处于百废待兴之时,我带领附小音乐组进行了4次重要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领导的支持和全组老师的努力下,清华附小紫光合唱团在1994年荣获北京市一等奖、第一名,我被评为最佳指挥并获奖,之后又被评为北京市美育先进工作者。
在庆功会上,我把已经退休的彭老师请回了学校。我和我最敬爱的彭老师一起站在了台上,我挽着彭老师那温暖的臂膀,凝视她依旧美丽的眼睛,我们一起回忆那过去的事情。特别讲述了40年前,我被彭老师选拔上台打拍子的情景,可以说这一举动圈定了我的人生,我成就事业的方向。我感慨万千泪流满面。彭老师望着我幸福地、自豪地笑了。她说:“毕可纫,你长大成熟了!” 我说:“是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 刚到附小当老师的我,左边顾校长、韩建中老师,右边彭老师、何惠莲老师
- 左起彭光玺老师、陈德馨老师与作者
- 作者被评为美育先进工作者时与彭光玺(右)老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