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的回忆——清华附小就学----王琳(清华附小1974届二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一、1968年入学1974年毕业

  我们年级是多次分班,一年级分班入学,二年级分班,三四年级小范围调班(因为有从江西鲤鱼洲回来的同学和部分跳级上来的同学),五年级照的毕业合影,六年级最后一次分班。

  记得我们入学时,由于学生多,一年级就有20多个班,还没有二年级,直接就是三年级了。自己那时还纳闷呢?我们读完一年级后就可以直接升至三年级啦?谁知,一年级真毕业了,20几个班一分为二,前十几个班的我们就是二年级了,而后十几个班就真是三年级了。自此,后十几个班就是我们的“老大哥、老大姐”——1973届了。

  我入学被分到一年级一班。我还记得,父亲带我去看分班名录,我的大名豁然醒目—一年级一班第一名。班主任记得有陈德馨老师和张继斌老师(看来学生多,每班配备的老师也多),陈德馨老师教算术课,一头大波浪乌黑烫发——漂亮;张继斌老师教语文,人瘦高,站着高大直挺——精神。我记得那时有苏力、李晓华、王长安、张永彬、任翔……是同班同学(熟悉是因为也是幼儿园的同学)。苏力同学爱咬大拇指,李晓华同学写字清秀但很小,田字格只写小格的四分之一,张永彬和任翔那是一对活宝,谁也管不了,陈老师都得哄着他们。

  二年级重新分班,我被分到二年级二班。那时,不是一年级的“小豆包”了,至少不会被别人欺负了。学校有了音乐课,我喜欢,不知怎么就被当时的音乐老师看上了,被选为学校宣传队的成员。练歌、演出成了自己当时的一项课外社会活动。从此,开始有了和高年级同学的接触,一讲起来,谁是谁的哥哥,谁是谁的姐姐。每到这时,我就会产生一丝嫉妒,我怎么就没有哥哥或者姐姐呢(调侃)!

  进入三年级后,我还是二班,那时候,不知怎么全国都在热衷于打乒乓球,后来才知道有个庄则栋。随着打乒乓球的热潮,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成了一员猛将,都忘记自己的乒乓球是和谁一起学的了。除了参加学校宣传队活动,其他课余时间就是爱上了乒乓球。一到周末,就约上几位好友与家长联系去单位打乒乓球,那里有木头乒乓球台子,学校都是水泥球台。杨晓明、刘池、唐超等,还有几位高年级的球友,基本都成了自己打好乒乓球的追赶目标。记得我们三年级就有参加学校运动会的资格了,那时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年级出现了一批体育尖子。张志远就是一位,60米(记得是6秒多)、百米都是他的强项,几乎在小学时代,张志远称霸了清华附小的短跑纪录。后来年级中又出现了佟东、裴东光、李守进等短跑“名将”,随着年龄和体能的增长,他们一直称霸至中学。

  还有一件让我受益一生的事情。应该是上三年级时,我们学校来了一批年轻的老师,特别是体育老师,有孙焕明、姜武,一下充实了附小体育老师的力量。记得那时的赵恩宪老师(可能是抓教务的)主张组织一个足球队,由姜武老师主抓。篮球队好像是四年级成立的,由孙焕明老师主抓,赵恩宪老师有时还亲自示范。足球队多为高年级同学,我们年龄小,身单力薄,自然不适宜参加此类活动。而当时的清华大学教工篮球队非常有名气,篮球运动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先退出校宣传队,又放弃了对乒乓球的热衷,报名参加篮球队准备一试身手。那时参加很容易,报名后积极参加活动即可;退队也容易,只要早操不参加,下课锻炼找借口不去,也就自然除名了。总之自己如愿进入了清华附小篮球队。我感觉,自从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这些体育团队,自己的身体强壮了,体能提高了,那时,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校运动会还可以为本班拿名次、争奖状,心里有一种自豪感。

  所以,我后来到了清华附中工作直至到现在,一直保持锻炼的好习惯,强身健体,很少生病。

  二、几个记忆中的趣事

  1.接裤腿——高个同学的必然形象

  由于那时候使用布票,每个家庭都是计划生活。对有些个头长得比较快的同学来说,买新裤子和新衣服就是个问题。高个同学家庭的父母一般会对旧衣裤进行再加工,就是用还可以继续穿的衣裤,把袖口和裤口接出一段继续穿。所以,经常会在假期之后,看到有些同学穿着新接好袖口和裤口的衣服来上学。记得那时,吴忻、方正、吴鸿、陈宏宇等同学都有过这样一些经历吧。

  2.临时处理的“白球鞋”——聪明同学的发明

  热爱体育的同学儿时都为有一双白球鞋而兴奋过。开校运动会都要求同学穿白上衣、蓝裤子、白球鞋、戴红领巾。那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白球鞋,对不太喜欢运动的同学来说更是一件难事。为了有一双可以在那天穿上的白球鞋,有很多同学都是东借西借,可是大家那天都要参加运动会入场式啊!周国京同学就是一位发明者,他用大白涂在蓝色网球鞋面上,混入队伍其中,只是一路走过,正步、踢步,一路白烟,训练结束后就真相大白啦。以后这个发明被男生内部传开后,每每有要求穿白球鞋的活动,总有些同学用同样的办法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

  星星点点的记忆碎片包含着我对母校的热爱,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培育过我们的老师充满深深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