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不久前走进阔别多年的清华附小校园,一瞬间感受到的竟是一种陌生!我的秋千呢?我的转伞呢?正对校门儿老师们的大办公室呢?操场外边坡儿下的小树林呢?我的母校,除了它在清华园里的位置没有改变,其他的一切都变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清华附小变得越来越现代,越来越有名,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时尚,却变得离我越来越远了。
可是,当我见到了白发苍苍的我的小学老师们,当我听她们回忆教我们这些学生念书所付出的心血时,禁不住激动万分、潸然泪下!我找回了昔日的附小,所有模糊了的儿时往事都历历在目,所有远去了的童年快乐都涌上心头!年过花甲时再回首当年,点点滴滴都有了新的感受。少不更事、懵懵懂懂的孩子们,在6年的小学生活中受到了积极健康的启蒙教育,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时光,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和兴趣,给未来人生的道路铺下了牢固的基石,这是我们得以受益一生的财富!
于我来说,这财富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音乐。刘秉钟老师则是我的第一个音乐启蒙老师。
我早已不记得刘老师课堂上曾如何如何严厉,关于粉笔头和教鞭的故事一点儿也没有印象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这样一件事:课堂上刘老师给学生们讲音乐的基础知识,他用摇柄把手将唱机的发条上满,开始放一段歌剧《白毛女》里最后的歌曲“太阳出来了”,曲子的速度比较快,跳跃的节奏让人觉得那么欢乐。刘老师说:“乐曲的速度快,表现的就是欢乐的情绪,同一段曲子,如果速度慢了,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这时候唱机的发条已经开始松了,“太阳出来了”的速度越来越慢,声音也越来越低沉,先前那种欢快的感觉一点儿也没有了,刘老师说:“又低又慢的乐曲让人觉得悲伤、沉重……”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音乐课就是唱歌,好像课表上也写的是“唱歌”,但是这节课之后我觉得音乐太有意思了,特别喜欢听老师用唱机放音乐,觉得听了以后老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妙的感觉。就是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这样一件小事,把我领进了音乐的大门。那时,收音机里经常播放轻音乐、交响乐,我觉得交响乐不如轻音乐好听,所以只听轻音乐。后来喜欢上交响乐,已经是高中时候的事了。
喜欢上音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老师组织我们几个同学每周一次去海淀区少年之家学小提琴。那时候我上六年级,下午课后,骑一辆破自行车,右手扶把,左手提着提琴盒,骑到海淀黄庄附近的少年之家学习拉琴。有了这个基础,更由于刘老师的潜移默化的音乐影响,我后来初中、高中一直在清华音乐室跟陆以循先生学琴,虽然后来没有达到较高水平,“文革”后更是一放30多年,但是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的热爱让自己获得了一生的享受。最近十来年,重新拿起小提琴时,每每还会念及刘老师引我入门的恩情。如果刘老师没有离去,我想,就是拉得再差,也要精心练一首曲子让他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