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中的绚烂贝壳——回忆我的附小我的班----朱辉(清华附小1982届八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百年附小”——说出来,那份沧桑,那份厚重,真的好像把身上每个毛孔中的自豪与骄傲都挤压了出来。挤走了虚浮的情怀,实实在在的,是尘封的记忆之盒在冲动中揭开。扑面而来的,不是久未清扫的灰尘气息,而是清新依旧的早春朝气。

  朝雾笼罩下的记忆之盒内早已没有了清晰的连环画,有的仅是色彩依旧的拼图碎片。是啊,从懵懵懂懂步入清华附小的那天算起,至今已经38个年头了。

  想起来颇感恍惚的,就是我的附小足迹:从入学时的一年级八班,变成一年级五班、二年级九班;接下来,四年级十二班、五年级八班——三年级被“轮空”了。眼花缭乱的班级更替,折射了那个改革大潮初起的转折年代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快慢班”、“大小五”……现在想起来,恍如隔世。每每于家中提起这稍显复杂的历程,除对我的强大记忆力膜拜之外,儿子总是一脸惶惑——上个学咋那么折腾呢?

  然而,真的比起现在孩子们的各种补习、提高班,各种为顺利进阶而去铺就的通途、小径,我要说,那个时代的清华附小生活给我留下的是满满的阳光、率真和朝气。虽然记忆中也有一张张所谓“哈达”试卷到期末累积成厚厚一摞的印痕,但并没有留下负担过重的灰色记忆。

  记得那时清华附小非常重视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一类“副科”教育,并且老师非常负责且专业。对于我这个先天音乐细胞不足的人来说,附小的音乐课给了我强力的后天培育。印象最深的就是对五线谱的学习:黑板上用油漆画的五线格,很多时候,老师都是亲手用粉笔将练习曲谱抄录上去,带着同学们辨音试唱。当时唱的歌曲早已忘记,但五线谱的基本规则和各调式的标注方式却至今记忆犹新。以至于之后的岁月,虽再无相关经历,至今却仍能辨识一份不复杂的五线曲谱。

  除了音乐课,当时我们的书法课也是蛮正规的。记得曾经教过我们的一位老先生,总是一丝不苟地传授我们,从握笔、着墨、运笔等最基本的技法到习字的要领。上课时他会下到每个孩子的位子上边,一一纠正讲解。很多要领,我现在还能记得并运用。虽然老先生教我们的时间很短,但至今脑海中,老人慈祥与认真的神情仍依稀可见,遗憾的是现在我已无法记起老先生的姓名了。

  小学5年,经历数次班级更替,一些阶段由于时间短促,在记忆中已渐渐淡漠无痕。不知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还是由于所在班级趋于稳定,四年级之后,特别是在毕业班五年级(大五)八班期间,汇聚了我在附小大部分的记忆,应该算是记忆碎片中的大贝壳了。那时的很多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时的老师和同学伙伴们的举手投足和灿烂笑脸,历经30余年后,仍然清晰如昨日所见。

  说起五年级八班,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吴斌老师。她不仅是学业、生活上的师长,更是我思想成长的导师,可以说她潜移默化于我人生的各个阶段直到现在,肯定还会惠及一生。

  印象中,吴斌老师短发,身材瘦小,说话语气舒缓但坚决,走路沉稳,很有书卷气——体现了一名语文老师的特有风貌。多数时间,吴老师是十分严肃的,不记得她开怀大笑过,对大家表现满意时,会微微一笑,当然这也是同学们心情最轻松的时候。

  吴老师教学很严谨,对同学们要求很严,我对她总有些敬畏之感,就是所谓的不怒自威吧。与所有其他同学一样,我的作文本上总是圈圈点点,且写满了她的批语:除根据作文的质量打分外,更多地是指导具体写作的方法。我们那时的作文量还是很大的,每周都有一两篇作文。全班49人,而每篇作文又是很短时间就回到了我们的手上,至今惊叹于吴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

  除教书外,吴老师更注重育人,记得一次我考试成绩较差,老师让家长签字,由于忌惮由此产生的后果。于是我“心生一计”,自己“代劳”了,在我沾沾自喜于高超的模仿技巧之时,吴老师无情地揭穿了我的伎俩,并以少有地严厉批评了我:“你没有面对并改正自己错误的勇气,这是懦夫的行为!这样发展下去是危险的!”——这话如雷贯耳,至今萦绕耳边。

  临近毕业的时候,吴老师给全班每个同学都发了一本《小学生作文选评》作为礼物,并在每本书的扉页上都题写了赠言。这本定价0.38元、现在已经微微泛黄的小书,依然静静躺在我的书柜中。每每看到那熟悉的字迹,依然能感受到一股暖流,“朱辉同学:你的学习是努力的,我想你一定初步理解了‘人残志不残’的意义了,将来在生活实践中,更能深刻理解它。学好语文对你尤为用处更大,努力学习吧,学习将给你带来幸福。”虽经历多次搬家,但每次我都是首先把它放在一个稳妥的地方,不敢遗失,因为那是字字朱批啊!

  与平时的严肃和文弱形成对照的是,吴老师居然是一位具有专业精神的“运动达人”,据说她曾经是排球运动队的成员,具有良好的排球素质。基于此,五八班的课余体育时间就与排球结下了不解之缘。比赛、训练的场地就选在了我们所在的灰教学楼后面的简易排球场。多半在中午或下午课后,在吴老师的组织下,班里同学分成几组,捉对“厮杀”。吴老师担任场外指导,为各组排兵布阵,并讲解技术要领。有些时候,一时兴起,她也上场一试身手。教学楼后面经常热闹非凡。有感于这样热烈的气氛,我虽然无法上场,却也乐于在场边观战,充当拉拉队,一起享受着那份快乐。排球,这项极富团队协作精神的运动项目,也使我们班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后来年级中很多班也加入到了排球运动的行列,年级也举办了各班间的排球比赛,我们班的成绩自然也是骄人的。

  吴老师为工作,为我们这个班的投入是巨大的,生活中的她也同样承担着沉重的压力。本来,对于我们当时年龄的孩子们来说,无从了解老师的生活情况,但一件特殊的事情,使我们对老师的付出有了深刻的理解。记得一天早上,上课时间到了,头一节就是语文课,可平时总是提前到校的吴老师却仍不见踪影。正当同学们大感诧异的时候,吴老师急匆匆走进了教室,由于走得太急,不仅额头上满是汗水,白皙的脸也通红。她站在讲台前,用少见的语气,向大家道歉:“对不起,同学们,因为家里两个病人,今天都要送医院,紧赶慢赶还是有点晚了,请大家原谅。现在我们上课……”那天的语文课,我听得格外认真,我知道那天很多同学跟我是一样的。后来我们知道,吴老师的家里有两位癌症病人,病人和孩子都需要她来照顾,同时还承担着沉重的教学任务,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不过,吴老师总能精心协调好自己的时间,以至于要不是那次特殊“事件”的发生,相信我们会一直被蒙在鼓里。

  班主任对一个班的良好氛围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班同学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深厚的情谊一直延续至毕业的时刻。印象中那是一个疯狂的时刻,不是为了出色的班级总体考试成绩,而是孩子们在面对自己人生第一个转折点时的兴奋和情感宣泄。教室外面的空场上,若干“好斗”男生单腿跳跃,用另一个膝盖相互攻击,大玩“撞拐”游戏。从开始的“内斗”到班级间组团混战,热闹非凡。最后,“战斗”形式发展为“骑马打仗”——身形小的男生骑在高大男生的肩上,相互拼杀。“勇士们”的表演,必然有拥趸站台助威,女生们是当然的站场者,叫好者、起哄者皆有之。老师自然是不见踪影了,但我相信,他们一定在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分享我们的快乐呢。

  并不是所有人都到外面“战斗”,我们班教室里就有着另一场较量展开——掰腕子。那时我们班我的腕力是公认的强大,能与我抗衡的只有某女生(五年级的孩子,这不丢人),可谓势均力敌。大家起哄,说都毕业了,再不分胜负该遗憾了。于是众多好事者用课桌搭好台子,把我们推进了“决斗场”。记忆里,那次的角逐是漫长的,拼尽了吃奶的力气也奈何不了对手,对手也一样。“世纪大战”的结局却很无厘头——面带“狞笑”的某男生,伸出了“罪恶”的手指,在我由于用力时间过长而有些发红的胳膊上轻轻搔动……“遗憾”是注定留下了,然而永远抹不去的是附小生活的这最后一抹彩虹。

  百年附小,每年都演绎着众多尊师重教、友爱互助、厚德载物的佳话。一批批稚嫩的小苗在附小这片沃土中,经过辛勤“园丁”的悉心栽培茁壮成长,他们踌躇满志地踏上自己的人生之路……无论身在何方,拨开记忆碎片,捧出那绚烂贝壳的我们,永远都是清华附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