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一、初次见面第一印象
2014年10月18日,清华附小建校99周年,赶去参加校庆活动的我,刚走到大门口,就见到一位年长的女同志。据判断,今天到这里的人,一定与参加附小庆典活动有关,不是老师就是学友。果不其然,她正是一位老教师。只见她手拄拐杖,艰难前行,此刻身边没人陪伴,在校友陈冲点播下,我便上前搀扶她,一起向校庆开会地点闻道厅走去。路上东拉西扯攀谈了许多,不想还淘到些有亮点的东西。
她姓徐,家住城东南,距学校路较远,这次是儿子开车专程送过来的。她问我整个活动需要多长时间,我拍脑袋说了句:大概两小时吧。她便掏出一个式样已淘汰多年的手机,开机后告诉儿子,两小时后来接,之后又关机了。见我满脸狐疑,她便笑答,自己只会打电话,不会接电话,随时关机省电。进会议室前,徐老师说想上厕所,我便继续紧随其后。在接她挎包的瞬间,也低头端详起来。这是一个比那个旧手机还要老旧的挎包,拉锁好像已经坏了,就那么敞开着,里面似乎只是些必备的物品。难道这般年纪的老人,连同他们的生活用品也这般老旧吗?眼前这位老教师,极像我母亲。那就是只要这东西能用,不讲款式和模样,再破旧再难看依然使用。唉!那个年代的人,谁又不是这样呢?在我脑子开小差的空当儿,她已经用颤颤巍巍的手,在来宾签名板上郑重地写下了“徐全我”3个字,我边默念、边琢磨着这个有特点的名字。其中那个“我”字,竟让我瞬间记牢了她!当我搀扶她走到闻道厅门口时,她的一句:“今后每年我都要捐出一个月的养老金给附小。”顺风刮入我耳中,同时也把我从杂乱的思绪中拽了回来。再次审视身边的这位徐老师:白发苍苍、衣着简单、生活用品老旧、行动不便,却说出了这样不简单的话!此刻,我肃然起敬,心里有了要探究她的冲动。
二、有个性的名字让她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也许是命中注定,那天我和徐老师仅仅只有十几分钟的交往。之后,我便努力找来她家的电话号码,厚着脸皮拨了过去,一而再、再而三地“骚扰”她。
徐全我老师,1930年代出生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中国东北沈阳。那时的东北,国破家亡,3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为铭记民族仇恨,徐老师的父亲,一位手无寸铁的教师,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分别起了“奉我、全我”等名字。徐老师的姐姐叫“奉我”,意思是:奉天是我们中国的,而“全我”的意思是: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在家庭的教育下,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中国人永远要爱自己的祖国。后来由于东北战乱,徐老师一家从关外逃到关内,并于1941年前后,逃到华南并定居下来。那时候时局动荡,徐老师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根本养不起一家子人,徐老师便以一名难童的身份,辗转来到重庆保育院,在那里生活直至全国解放。徐老师介绍说,1930年代由宋美龄任董事长、中共南方局邓颖超、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等人积极倡导和参与下建立了中国保育会,保育会旗下设有很多保育院,当时收容了3万余名难童,而重庆保育院就是那时全国44所保育院中的一个。这些机构在海内外慈善机构的捐助下,逐渐有了一定的生存条件。进入这里的难童不仅有饭吃,有衣穿,还有读书的机会。当时保育院的方针是:既保又育又教,在这里小学毕业后,优秀的孩子还可升入国立中学继续学习,全部费用由政府负担。此外,保育院还注重培养孩子们彼此相亲相爱的品德和爱国思想。使他们从小认识到,正是无数爱心之人的慷慨解囊,才有了这里的一切。说到此,徐老师激动地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充满爱国情结的家庭,又在保育院里长大。保育院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人人亲如兄弟姐妹,不分彼此。她说,自己是不幸的难童,但又是幸运的人。因为保育院不但让她有了安稳的生活,而且还学到了文化知识。所以,她的一切都是由无数不知名的善良人们给予的。
保育院环境艰苦而特殊,却蕴含了中国哲学中那种“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大爱精神,也让“感恩”成了徐老师毕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三、到清华附小任教
1950年代,时任清华附小校长的顾蔚云从教育局挑选附小教师。徐全我以优异成绩毕业,档案存在教育局。顾校长了解她的情况后,当即决定任用。就这样,一个年仅18岁、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结束了保育院的生活,走上了社会,站到了新中国人民教师的讲台上。
徐老师的特殊经历,使其与别的任教老师的从教过程也不尽相同。据徐老师回忆,当时附小的教师,很多是清华大学教师、教授的夫人,还有些出身书香门第或者名门望族。相对在保育院长大的徐老师来讲,不但衣服着装,连言谈举止都显得与众不同。这些习惯,不仅同窗共事的教师,甚至她教过的4个班级的学生都有感觉。在教学中,有时讲话即便是为学生好,但颇具男孩子性格且单纯的她,可能也会因为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方法简单,而不容易让学生们接受。
但这段时光同样令人难忘,至今仍有不少同学对徐老师留有深刻的印象。据她教过的1961届学生吴逸介绍,徐老师是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单纯质朴,把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在教学中想说什么便说什么,不大讲究人情世故。为此,多年后她与同学聚会时,徐老师仍在为当年教学经验不足和方法简单而懊悔,并向同学们表达歉意之情。为弥补她认为的不足,她一直珍藏着与同学们当年的合影照,并在多年后在《北京青年报》上花钱刊登寻人启事,寻找过去的学生。后来她辗转找到过去的学生,希望给每人洗一张照片,送给所有教过的学生留念。这些照片包括吴逸同学所在“红领巾班”集体照、徐老师学生陶中源所在的“附小冰球队”合影等。
另据徐老师教过的1963届女学生耿忆轩回忆说,因为她天生胆小,平时上课举手发言次数很少。为锻炼她,徐老师未征得本人意见,就直接当堂宣布她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谁都知道这个工作需要胆大,要负责在队前喊操,集合队伍。当时耿忆轩因不理解老师的做法大哭了多次,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答应并逐渐适应了体育委员的工作。回忆到此,耿忆轩非常感谢徐老师的这一决定。正是这样的管理方法,才让耿忆轩胆子逐渐大起来并取得了好成绩。耿忆轩感慨地说:“徐老师如果不给我这个机会,那么一个生性胆小的人,将来很难适应在社会上担当大任,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
在徐老师即将离开耿忆轩班转入其他班任教的时候,同班的另一位宋姓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欢迎徐老师去那个班。”徐老师问:“是不是你们不欢迎我在这个班呢?”“不是,是因为我弟弟就在徐老师将去任教的那个班。我愿意徐老师教我的弟弟。”
上述例子只是徐老师在教学中留下的点滴故事,却反映了徐老师在附小工作的闪光点。随着时光沉淀与流逝,她过去的同事、包括她教过的学生,都理解了徐老师教学严格的苦衷,她原本就是这样一个纯粹而简单的人。
现在想来,徐老师这种率真品格多么宝贵呀!
四、感恩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徐老师年事已高,攀谈的思路也略显凌乱。采访中,她时而谈起当年附小老师对自己教学上的帮助,包括顾蔚云校长亲自到班上听她课,朱鑑荣、沈玉凤、王国英等老师手把手地教她掌握教学方法的往事。时而思路一转,又回忆起当年保育院的生活。酣畅时竟然兴起,唱起了保育院的歌曲,或者又聊起了其他。这种意识流式的谈话,几个回合下来,竟然让我忽然明白了徐老师的一句话:“直到今天,自己对保育院朋友的关心依然胜过自己的儿女!”这句内化于心的真言,才是她世界观里最重要的!所以我想,或者在她的潜意识里,时空的确会来回穿梭,再或者,保育院情节始终未离开过她。所以,有时候她可能没有真正分清哪儿是保育院、哪儿是后来工作的地方。所以有时当她面对学生们时,会当成是自己保育院里的小朋友,或者兄弟姐妹。如,有一次徐老师与自己的另一班学生聚会,竟然事先准备了很多装有现金的小红包,打算用这种方式送给聚会学生。虽然同学们始终未收红包,但对老师这份浓浓的情意,却倍感珍惜。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她在附小任教时间长短,教学质量怎样,她的童心未泯,所以才有了后来外化于行的一切。
如果说,一个心中没有大爱的人,那么向所爱之人赠与礼物,或许只有浅层的实用性意义。换言之,礼物的效用只是暂时的,这些钱或许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老照片也会在不经意间丢掉。反之,细心保留这些老照片就有了一层更深的意义,这是充满爱的内心促使她这样做的。于是,即使再微不足道,都会给受者留下深深的感悟。
五、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2014年附小校庆99周年之际,徐老师再次特地赶来,以捐款的方式,回报附小、报答附小、感恩社会。她认为,是清华附小把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年轻人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她在附小培养了一批学生,反过来附小也哺育了她、培养了她。附小就像是自己的娘家,捐款就是为家里尽点绵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是件份内的小事,感觉很幸福。
我想,徐老师认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件幸福事,那么由此推及,人人便都可以做善事,不富裕也可做善事。于是,人的幸福感与财富间便没有了必然和直接的联系,而在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层面的自觉幸福。徐老师身为一个普通公民,在完成自己善举的同时,也充实并幸福了自己!
徐老师的事迹让我联想到,那些历史上的英雄或大人物,有的用青铜器上浇筑的铜字记录着历史,有的用铭刻在大青石上的金文传到后世,有的又用镌刻于模板上印刷成书保留下来。但这些大英雄毕竟是少数,离我们很远。而我们身边像徐老师这样的普通人,在古稀之年,再次用并不简单的行动彰显了一种中国精神、一种大爱,实现了自己在保育院时就立下的理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他人,资助学校,不为取悦谁,不为惊天动地,却教育并感动了这里的一片天地!
六、洗尽铅华呈素姿光
徐老师,一个从保育院走出的普通人,没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却有着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年逾古稀,依旧活得简单、透明和自我。像她吟唱保育院院歌那样:我们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失掉了家,我们的敌人是日本军阀,我们要打倒他,回到老家,打倒他,才能回家见到爸爸妈妈,打倒他,才能建设新中华……
想来,徐老师的一生,洗尽铅华,却依然未敢忘忧国,继续做着她心里装着的同一件事,毫不宣扬,却轰轰烈烈!
对徐老师的采访暂时结束,但这个故事还会延续。我把徐老师的故事呈现给读者,是想说,今后那些获得徐老师资助的同学们,不!不仅是他们,包括所有了解了徐老师的人们,都会记住“徐全我”这个名字的!
人生不论到走到何时,都要从当下、从即刻做起。不论是谁,想好了就不要犹豫,像徐老师那样,去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