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时光----宁光昌(清华附小1954届乙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二校门西侧的成志学校背靠小山,是一排灰色的平房,没有几间教室,好在当时孩子不多。没有多久学校就搬入最南面普吉院的新址,其实也是一组旧平房,后来在西边盖了一纵二横的3组新平房,东西并列的两排是宽敞明亮的教室,后面是一大片土操场。春天的干风吹过操场,卷起漫天沙尘,南北走向的是教员办公室。新旧教室间有几棵高大的杏树,每到春夏之际结满了圆圆的大白杏,收果后,每个学生能分到两三个香甜的大白杏儿,老师们就更甭说啦。从北院我家出发上学,经过大礼堂、二校门、照澜院、胜因院、新林院,再上个大坡才到学校。这一路有3里多地,对于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上下学是够远的了,后来家里给我买了一辆旧的24 自行车就好多了。那时候自行车可是个稀罕物,许多同学用我这辆自行车学会了骑车。

  学校离家太远,中午不少同学和老师自带午饭,放在开水房保温。到了高年级也有时到照澜院小饭馆吃午饭 ,通常是要一个素炒豆腐和一碗米饭,两毛钱。

  小学有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5门课。语文课之外要练习写大字,同学们一人端个小墨盒自己研墨。男生们淘气,常常你给我脸上画一笔,我给你胳膊上抹一道,弄得两手黑黑,脸上长“胡子”。算术课之外我们还要学珠算,要背口诀,试练盲打,要想达到熟练程度也挺不容易的。

  那时班里没有那么多“插红旗”“贴小红花”等评比活动,但同学们都能努力上进。我在班里学习算好的,排名第二、第三 ,但总是追不上第一名张淑惠同学。每学期期考成绩公布后,学校集会,给每班前三名发奖品,奖品是书包、铅笔盒之类,我们十分珍惜这份荣誉。

  课间休息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去玩儿秋千和转伞,胆大艺高的,能把秋千高高荡起几乎平梁。“转伞”是在一根碗口粗直立钢管顶端的大轴承外环上,间隔挂着4根长铁链,末端靠近地面处有一个结实的皮环。玩儿法是每链一人,把靠钢柱的腿套到皮环中,手拽着铁链,另一条腿用力蹬地,人就沿圆周腾空飞起来!大家开心地大叫大笑,连看护孩子们的老师都拍手叫好。女孩子们喜欢跳皮筋、跳绳、扔包,抓拐(羊的腕骨),也玩儿得有滋有味。那时的课间10分钟校园里到处是欢笑声!

  上体育课时老师常常组织学生做游戏。有一次两个班各出10人,进行往返接力比赛。在20米开外折返点的标竿上挂着一个梨,每个选手跑到这里必须咬一口梨,但是不允许用手拿,咬了梨再返回起跑点轮换下一名同学。我前面的几名同学怎么都咬不着梨,只见圆溜溜的梨光在嘴边打转,真急人!轮到我跑时,到了标杆前,我先虚咬着线绳,顺势往下一捋,碰到梨就狠狠咬了一口,成功啦!后面的同学也如法炮制,我们班很快赢得了胜利! 

  每逢节日,学校举办文艺汇演。1953年“五一”节时,我们在工字厅前面的草地上演节目。在“马车舞”中,我演马车夫,3匹小马是杨宝珠、关淑珍和于爱玲。舞曲的旋律,至今我还记得。 歌舞“古班河上”是老师根据前苏联同名歌曲编的:“古班河上风光好,轻轻流水起浪潮,流水起浪潮,金色的麦浪起伏不停,古班草原在欢笑……” 这些都是1950年代的一些苏联流行歌曲,真好听啊!

  “抗美援朝”期间,少先队组织我们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叔叔写信。我和同桌的黄二陶给一位志愿军文化教员游复生写信,汇报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及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1954年夏初,游复生叔叔复原回国,他回家乡湖南路过北京时,我们3个人一同留影, 这张珍贵的照片我一直保留至今。

  那时在学校的学习不算紧张,一般下午一两堂课后就放学了。高年级时有少先队辅导员辅导我们做航空模型。我们用泡桐木片按照图样下料,木锉成型砂纸抛光,用废胶卷和香蕉水(丙酮)泡成的胶水把零件仔细地粘成一体,安上挂钩就能弹射起飞啦。这活儿看起来不复杂,但是零件有一点不对称或是粘歪了,试飞就会失败。因此,我们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每道工序。这项课外活动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做事认真的精神。

  男孩子们课外活动时最爱踢足球。在操场上摆两个书包当球门,踢得满头大汗,浑身是土。有时我们打垒球,也非常有趣。即便是放学后,任体育课的赵老师也认真辅导我们活动,他那黝黑的肌肤和魁梧健壮的体魄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游泳和滑冰是爸爸抽空教我的。爸爸说:“不喝水学不会游泳,不摔跤学不会滑冰!” 

  1950年代,颐和园昆明湖的知春亭南侧有一大片免费游泳区,在那里爸爸教我学会了游泳,从此我也喜欢上了游泳。祖国的江、河、湖、海;悉尼的泳馆;希腊的海滨;宜昌冬渡长江公开赛上,都有我的身影,直到现在年过古稀,仍经常游泳,儿时的好习惯让我终身受益。

  清华的西边是圆明园,周边是美丽恬静的农村。 秋天,我们放学后约几个小伙伴到圆明园的土坡上去摘酸枣,边摘边吃,好不快乐!农民在收获了水田里的荸荠后,有一些残留在水田的稀泥里,我们把裤脚挽到大腿根,把“漏网”的荸荠踩出来。我们的双腿冻得发红,满身是泥。回到家耳听着妈妈的数落,心里却在偷着乐。

  回忆小学时光,老师就像母亲一样精心教导、耐心呵护我们。我们的班主任潘瑾如老师和郭良玉老师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在京的同学们每年都去看望她们,直到她们去世。

  回忆小学时光,同学间的友谊像兄弟一样纯真无邪,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同学还保持着儿时结下的友情。
  在清华附小的6年,是我们在德、智、体方面茁壮成长的6年,是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铺垫基础的6年,是愉快难忘的6年!我永远感谢母校给了我一个金色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