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我是清华附小1964级实验班的,哥哥是附小1963级的,嫂子是附小1965级,表姐比我又大了两级,是附小1962级的。表弟是1968级的,还有我弟弟是1975级的。哎呀,都是一群附小的学生。
我们谈起了在附小的记忆。那时,老师组织我们做过矿石收音机,把一根铁丝通到窗外,加个铜线圈,还有两个磁片的耳机,放学后就可以收听到“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我还记得1965年日环食前几天,谢老师就告诉了同学要发生日食的日期,让我们同学回家做准备。当天日食发生时,老师告诉全班同学走出教室看日食。所有同学都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放在眼前朝着太阳看。我使用的是一块事先准备好的薄瓷片放在眼前朝着太阳看,瓷片上的太阳形状随着时间在变化。这是我第一次观看到的日食。
一起回忆往事的还有我们的孩子们,他们如今都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说话时眉间一动,忽然地又回到了她的童年时代似的,这一微小的变化只有陪伴她成长的父母才可以看出来。“附小教语文的傅老师最喜欢我了,老拿我的作文在班上念。每次看到傅老师给我的评语时,那就是我最得意的时候了。傅老师有一次生病了,我还去她家看过她,临走时傅老师还说谢谢我呢”。在一旁的我看着她成熟中略带稚嫩的表情,我不禁想到,那位当年年轻漂亮的小傅老师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她多么大的鼓励,她又是否知道在女儿心目中一直保留着她应有的一席之地啊?而这一甜美回忆还将会伴随着女儿走多远呢?
“我还参加过附小紫光合唱团呢,教我们唱歌的就是毕老师。不信你看,这里是有证据的。”女儿指着一张紫光合唱表演时的照片意洋洋地吹着牛。“毕老师说我的时候可厉害了!”,最后冲着我小姨她还补充了一句,好像是说:还是你同学呢,都不顾及我的面子。哈哈哈……大家都大笑起来。我心想,还是年轻人啊,勇于表现自己,说话口无遮拦。你一年级时能有多大的面子啊。
妈妈又说了:“咱们家与清华附小的渊源长着呢。当年成府小学成立时咱们家还出了钱呢!后来啊,又成立成志学校。抗战一爆发,成府小学、成志学校都停了,清华、北大和南开南迁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大,设立联大附小。抗战胜利后,随着清华复校,成志学校也恢复了,后来发展成清华大学附设小学以及现在的清华附小。学校迁址了好几次,以前在成府,后来又……”
大家又谈论了许久,在一个祥和欢乐的气氛中,不断地在重复着这个愉快的话题。
当今的人们常常提到代沟,说是五年一个代沟,不同年代的人是很难交谈到一起的。但当我看着这一家几代人,年龄从20几岁到90岁不等,在一起畅谈着每个人自己童年的故事,发自回归童年般的笑声,我改变了。今天能够将我们不同年龄的人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因为有了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美好的、凝记在我们心中的清华附小。
感谢曾经在清华附小工作过的每一位老师,是他们辛勤的劳动,用他们内心特有的爱,使我们家的每个人都有了快乐的童年。
【编者注】(执笔:王如骐)
这是一个在清华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渊源而又严谨低调的大家庭。6代人传承下来,有15人从1933年至2000年受教于清华附小,他们的经历见证了附小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余小东的外祖父唐贯方(1901-1996)1921年进清华学校,在图书馆工作。他通晓多种外文,长期从事西文书刊的采购及参考咨询工作,兢兢业业为清华工作70余年。
唐贯方的叔爷唐国安(1860-1913),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主要兴办人之一。唐贯方的大伯父唐孟伦(1871-1922)作为清华学校庶务长1914年与周诒春等,捐资创办成府小学,成为清华附小历史上最早的校董之一;1915年又支持成志学校的创立。
唐贯方的6个子女都在成志学校念过书。老大唐绍贞(即余小东的母亲)1933年入成志读书;老二唐绍明(男)1934年入成志启蒙。1937年抗战爆发,大学南迁,成志学校停办。唐贯方的夫人送老大唐绍贞和老四唐绍恒回了广东老家,老二唐绍明、老三唐绍梅和老五唐绍榴随父亲跟学校南迁。在昆明,三姐弟入西南联大附小读书。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回迁复校,老四、老五、老六进入成志小学部继续学习,经历了成志学校到清华大学附设小学的发展过程,见证了学校从规模、师资、校舍、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壮大。
1947年,唐绍贞进入清华图书馆工作,直至退休。唐绍明曾任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研组讲师,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主编。他们的子女陆续在清华附小读书。他们是:1.唐欣(唐绍明长女)1962年入学,1965年转学去西安;2.唐 悦(唐绍明次女)1965年入学,后转学去西安;3.余大宁(唐绍贞长子)1969届校友;4.余小东(唐绍贞次子)1969届校友;5.王琦频(余大宁之妻)1973届校友;6.唐进(唐绍明之子)1975届校友;7.唐宁(唐绍贞三子)1980 届校友;8.余小萍(余小东之女)1997届校友;9.余庆陶(余大宁之子)2000届校友
至今,唐贯方的子孙中有15人就读过清华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