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我小时候,住在清华大学一区8号平房里,我家6个孩子,邻居7号是魏兰家4个孩子,6号是蔡永利家6个孩子,5号是四婶家3个孩子,仅我们这4家就有19个孩子全都是陆续就读于清华附小的学生,虽然大小不一,但是每天上学时都能凑出一大群,热热闹闹地穿过照澜院、新林院,经过一条不太深的沟,就到学校的操场了,进了学校大门才分手。
每天,我们在上学路上边走边玩,至今难忘的是在照澜院南边的网球场上总能看到马约翰教授在锻炼,因为他喜欢穿马裤、穿皮鞋、带领结,一副绅士装束,显得很特别,我们总要驻足观看一阵。那个年代,清华园里还可见到不少“三寸金莲”,就是我们这帮孩子里也有不少是穿中式对襟衣服,所以觉得马约翰教授的西式穿着很新鲜。
我是1958年上清华附小一年级,正好赶上是年2月国务院刚刚通过的汉语拼音的改革方案,因此,我们算是很幸运的先行者。我们的班主任是陈德馨老师,她以前在部队,复员后随丈夫到清华改行教书,一丁班是她的第一届学生。陈老师为了教好我们汉语拼音,自己先要学会这一新生事物,而后为了便于教学,分别用红、蓝墨水制作了一大摞写有字母的卡片,几十个声母、韵母用卡片组合起来教,不厌其烦一遍遍地拆分组合,尤其是对班里几个淘气点儿的学生,她非常有耐心,下课后经常留下几个没有学会的学生带到教研组去吃小灶。因此,我们班的同学在拼音方面应当有扎实的基础,并且终生受益。后来陈老师教我们语文课都是用这个办法,用卡片制作偏旁部首,根据不同的生字选用组合。
1958年到1959年间,有一阵子附小配合社会上的大形势,临时增加了俄语课,课本是油印的简单讲义。我们学习俄语真有难度,不学字母,上来就学单词和短句子,发音还有打嘟噜的音节,至今还记得学的一些内容。我家后面那排房(记得是裴婶家隔壁)住着一位中年苏联妇女。我们这帮孩子经常聚在路灯下玩耍,见到她路过时,我们就会围上去说上几句走了调的俄语,但是她居然能听懂,总是笑眯眯地用简单的俄语和我们对话。一册教材还没学完,学校就停止了俄语课。
我们班上的许静华同学,学习特棒,但是家庭生活比较困难,陈老师就号召全班同学为许静华捐钱,那时大家就算捐也是很少的,可陈老师这一举措,让许静华同学至今都心怀感激难以忘怀!我们班还有一位同学叫何平安,性格内向,学习不好,还经常迟到,家庭作业基本不做,成了班里的另类。陈老师总是耐心帮助他,还指定班里两位学习好的男生帮助他,可情况依然如故。于是,陈老师到何平安家做家访才知道何平安家的情况特殊:他与有精神病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上基本是靠自己料理自己,有时连饭都吃不上,衣服脏了、破了没人管,天气冷了他还穿着单衣……陈老师向全班同学说明了情况后,大家都对他报以同情的态度,师生同心尽可能地帮助和照顾何平安,使他没有留级。另外,有位同学是留级到我们班的叫石志达,他人特别老实不爱说话,就是脑筋慢,成绩差,陈老师经常单独给他补课。一次陈老师患了喉炎,说不出话来,也坚持给石志达同学补课,同学们很受感动。那些天课堂纪律特别好。
记得我上二年级时,深秋,爸妈带我们几个孩子去百货大楼买“棉猴”,我自然是满心欢喜买了一件花灯芯绒的“棉猴”,弟弟们也买了新“棉猴”,而我的二哥张乃蕴说他原来的那件旧“棉猴”还能穿,坚持不买。这件事被二哥的班主任高秋萍老师知道了,于是在班里表扬了他,并且写了一篇表扬的文章“艰苦朴素的好榜样”刊登在附小的大黑板报上。我还记得那块黑板是在附小音乐教室的侧面,用洋灰抹在砖墙上后涂上黑色,每一期板报都书写得整齐漂亮,还配有插图,大家都爱看。因为这期有表扬二哥的文章,我几乎每天都来看看,心里特别得意,直到换了版面。
三年级时,附小增设了课外活动小组,我参加了合唱团和手工小组。合唱团是刘秉钟老师教我们,分两个声部,刘老师教课特别认真,他耳朵可灵了,谁唱错了,他立刻就能听出来。他有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把痰吐到手帕上,折叠好后放回口袋里,开始我很惊讶,后来就习以为常了。刘老师教鞭不离手,总在自己的腿上敲打节拍,不时用琴来定音,教我们唱的“三个娃娃种葵花”还参加过海淀区的歌咏比赛。方咸玲老师负责美术及手工课外活动,她不仅人长得漂亮,手也极巧,画画得好,最擅长制作泥人。她去工地上找来胶泥,分给我们,然后教我们将胶泥摔匀,制作出各种造型,之后再用广告色涂在表面,栩栩如生的作品大功告成!记得她教我们女孩子做泥娃娃,先用胶泥做头,脖子特意加长,之后用花布缝制裙子系紧在脖子上,头上做一顶荷叶边的帽子,用广告色画好脸部,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就完成啦!方老师还带我们去她家参观她制作的各种小装饰品、工艺品,真让我们大开眼界,至今不忘!我做的泥娃娃在我家摆放了多年,见到它就想到方老师。
高年级时是马兆芳老师做班主任,马老师是全附小个子最高的人,喜欢打篮球,每天必须锻炼身体:长跑和打球。他教导我们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马老师教书有他独特的方式,记得他讲课之前总是先讲一些故事,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当我们再学习分析课文时就很好理解了。马老师上课注重朗诵课文的情绪、语气,经常挨个儿叫我们单独大声朗诵课文,有的段落还要背会。有一篇课文是“卓雅和舒拉的故事”,马老师要求我们把卓雅的全名背下来,到现在我还会背:卓雅·阿娜多丽芙娜·科斯莫捷蔑斯卡娅!还有关于青藏公路的一篇课文,很长,马老师要求我们背会通篇课文,头天布置回家背,第二天早上就挨个检查,我们感到很恐怖,大部分人都背不下来,老师大发脾气,那次真的镇住我们了。以后再布置背诵课文的作业,大家都不敢怠慢了。现在想起来那些记忆最深的还是小学时期背过的篇章。马老师每天早上收听新闻,上课之前总要用几分钟介绍新闻、要闻,尤其对周总理敬佩极了;对中印边界问题、对中苏之间的关系问题、周总理出国访问情况等等要闻让我们知道,还紧跟形势,大力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培养我们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马老师的严厉应当也是比较突出的,严师出高徒嘛!他教过的学生石宏敏和陈小悦在中学、大学都是佼佼者,马老师总以他们为榜样教育我们向他们学习。马老师爱写诗,尤其爱写塔形诗,每天坚持写日记,我记得我们班也有一些同学坚持写日记,其中也包括我,这个习惯陪伴我一生!
还有大队辅导员何惠莲老师,我对她的印象极深。因为每每在大操场举行大队会仪式时,都是何老师主持,她讲话时总是一脸正气,态度严肃,情绪激动,扬起右手行队礼时,眼里闪烁着光芒,激起学生们一定要学好本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满腔热忱,于是每次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全体同学群情激奋、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