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人生苦短,转眼已过70古稀,这时候的人们往往会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之中。而最难忘、又时常萦绕在我们脑海中的是小学生活。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真不敢想像,我们1954届两个班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毕业60余年了。回首往事,在清华附小的6年间,许多情景都历历在目。是母校把我们由一个无知的、懵懂的、幼稚的孩子,培育成长为一名有知识、有本事的学生,为我们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们人生道路的长途跋涉中,首先应该感恩我们的母校——清华附小,因为她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感谢恩师,是那些有着红烛精神的老师们把我们带入精彩的课堂、知识的海洋。小学6年,她们辛勤地抚育我们成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学识,增长了我们的才干。要识字就得先学习拼音,那时我们学的拼音是旧式汉语拼音,认写的字也是繁体字。虽然从1956年国家语言文字改革,使用了简化字和新汉语拼音,但我们这一代人绝大多数还是只会旧汉语拼音。几十年来,各种版本的字典,都同时注有新旧汉语拼音符号,有不认识的字,查到后用旧汉语拼音一下就能读出来,非常熟练。对于繁体字,我们虽然有许多字不会写了,但看港台影视剧的字幕、凤凰台新闻字幕和报纸书籍,我们还能读出来。这就是母校恩师对我们的启蒙教育,让我们受用终生。
感谢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校带给了我们一段段幸福时光。记得在“六一”儿童节时学校组织去颐和园游玩,大家带着干粮,装瓶开水,穿着整洁的衣服,怀着激动的心情,会比平时更早些来到学校集合。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去颐和园。童年的我们就像小鸟一样,飞进了大自然,融合在蓝天碧水、百草花香之中,玩儿得非常快乐。每年元旦,就会以班为单位,用彩纸、灯笼布置教室,举行文艺活动,师生欢聚一堂唱歌、跳舞、做游戏。平时在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们争分夺秒地跳绳、踢毽儿、歘拐,女同学跳猴皮筋,男同学玩儿夹包,或者玩儿转伞、打秋千。记得转伞是三四个人一起玩儿的游戏,每人一条腿套在绳圈中,一声令下,同时起跑,越转越快,你追我赶,在离心力作用下,越转越高,一起一落。跑得快的同学就会抓到前面的人,于是就被罚下,换上一个人,继续你追我赶,围观的同学拍掌、加油、呐喊。荡秋千时我们也是相互比赛,秋千架上有两个秋千,两个人同时荡起,看谁荡得高。记得荡得最好的是张克群(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母亲),男同学都比不过她,她荡秋千的高度都快与横梁一样高了。一般人没有这个胆量,当然还要有很高的技巧。
感谢友谊,同学之间有什么事情都会互相关心,给予帮助。闫鸿同学家在农村,麦收时节,我们都会约上几位年岁大点的同学,去他家帮助割麦子;有的同学去李明家帮助锯木头劈劈柴……2000年后,大部分同学都退休了,60多岁的人有自由时间了,就萌发了发小再聚会的念头。于是就以清华园内的校友为中心,联系同班同学,欢聚过几次。大家畅谈童年的友谊、趣事,并去看望健在的班主任潘谨如老师。后来有人提议,凡是寿到70的同学来聚会,大家一起为他(她)庆生。结果那段时间我们乙班同学年年都聚会一次,也年年去看望潘老师。在潘老师80寿辰、90寿辰、95寿辰时我们都去她家给她老人家祝寿。
在清华附小的6年,就像一场洗礼,轻濯心灵,童真烂漫。多少人都把童年比作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多姿多彩,是人生最无忧无虑美好的年华,童年是短暂的,但那是我们漫漫人生长路的起点。在新的旅程中,同学们分散在祖国各地,四面八方,有的进工厂当工人、有的去农村务农、有的继续学习深造、有的旅居国外、有的荣任厂长、党委书记、教授、研究员等职务。毕业60多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随着祖国一起成长、一起度过难关、一起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我们无怨无悔,为了祖国的繁荣强盛,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各行各业中,默默无闻地奉献我们的年华和力量。直到现在,有的还在发挥余热;有的在教书育人;有的在著书立说。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忘不了培育我们的母校。母校里的一切我们都不会忘记,我们尊敬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母校是我们漫漫人生长路的启程,我们感恩母校。为表达我们对母校的寸草之心,我们部分同学代表甲乙两个班全体同学,给母校捐赠了一块石灰岩奇石,上面镌刻了“寸草心”3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