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抗战前的成志小学生活----潘乃穆(成志小学1937年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1934年,我父亲潘光旦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我们全家随他迁居清华园。1935年,我姐姐潘乃穟到了入学年龄,进入成志小学一年级学习。据我母亲说,我那时不到入学年龄,也闹着非要去上学不可,于是,就把我送进了成志幼稚园。

  记得教我的女教员姓花,花先生曾经赠送给我一副金属的玩具小勺小叉,这份礼物我保存至今。还有一次开庆祝会,请家长出席,当日的游艺节目中有两项至今留有印象。一个节目是独舞,由葛维达(历史系俄籍教授葛邦福之女)跳俄罗斯舞蹈,她身着亮丽的红丝绒服装,很引人注目。另一个是集体演出《小兔子乖乖》,全班同学都参与,众小兔穿上了白色的兔服,尤其突出的是长耳朵兔帽,主演演员小兔服的颜色则稍有不同。

  1936年暑期,我5岁半,进入成志小学一年级。学习了全套的国语拼音“ㄅㄆㄇㄈㄉㄊㄋㄌ”,为后来的文化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成志学校的校园在清华二校门的西侧,还记得教室楼前场地上放置着一辆崭新的人力车模型,油漆成褐黄色,高年级学生可以拉着它在场地上行走。我想这大概是学校为学生准备的文体用具。课间休息时,各年级的学生都聚集在这块场地上休息玩耍。印象里有高年级学生沈铭谦(大约六年级,沈履教授长子),在我幼小的眼光里,他们已经长得很高大了。

  不料我刚念完一年级,就爆发了“七七事变”,日本兵占领了北平。我们在成志小学上完了“最后一课”,便离开了清华园。离开清华园的时候,父亲忙于校务,顾不了家中之事,是母亲把4个孩子塞上了人力车,草草收拾几件必要的行李,搬进北平城内居住。离别清华园的情景,就如同后来的电影《城南旧事》所描述的一般,主题曲“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正是那时候我们小学生都会唱的歌曲,这歌声使人重感当年的悲凉和国土沦丧之恨。

  我家搬进城里之后,居住在报房胡同张景钺、崔之兰教授家中(当时他们在外地,未回北平),同住的还有雷海宗教授、夫人张景茀及女儿雷崇立。我们这些孩子就进了王府大街的培元小学学习,我读二年级。只记得那令人烦闷的音乐课,教师永远重复教唱辨音,1—2—3—4—5—6—7—i—,i—7—6—5—4—3—2—1—…… 难道我们从此就不学唱新歌了吗?有一件事倒是明确的,原来的国歌禁唱了,凡原来规定唱国歌的场合,一律改唱“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使我这个小学二年级学生都感受到了丧权辱国之耻。虽然许多年以后,我从浦薛凤先生的回忆录中弄明白,这首歌是民国初年他们在清华学校上学时唱过的国歌之一,但这并不能改变事情本身的性质。我们滞居沦陷区约一年后,就追随清华大学迁往西南大后方的自由天地,于1938年到达云南昆明。

  以上是抗战以前(1936-1937年)我在成志学校学习两年的经过。所知不多,能回忆起来的事情也很有限,然而我很感谢当年的学校师长在祖国危难的年代,坚守岗位,给予幼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使受教育者受益终身。

  当时的同学已不能准确记忆,大致有下几位:

  1935年至1937年,成志小学一二年级:潘乃穟、陈流求(陈寅恪教授长女)

  1936年至1937年,成志小学一年级:比较能肯定的有:陈小彭(陈寅恪教授次女)、雷崇立(雷海宗教授之女)、沈铭宏(沈履教授之子)、吴惕生(吴有训教授之子);不太确定的有:黄志渊(黄子卿教授之子)、杨振平(杨武之教授之子)、冯钟越(冯友兰教授之子)、毕先同(毕正宣先生之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