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随笔 之一----朱维欣(清华附小1954届甲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一、入学

  那是1948年的夏秋季节,我快6岁了。爸爸告诉我:长大了,该上学了。一天早上,妈妈精心把我打扮了一番,梳好小辫子。哥哥朱维同(成志学校1947届毕业生)带我去成志学校,参加入学考试。开始有位老师问了姓名、家庭成员等,好像还问了几个算术问题什么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给我一张白纸画画。我画了一个带把的杯子,当时自认为画得还不错,所以至今记忆犹新。于是我就成为成志学校的一名小学生。

  那时候我家住在旧西院。一天妈妈带我去新西院36号朱鑑荣老师家玩儿,朱老师拿出一套共4本小孩子看的书送给我,我可高兴了,连忙说了声谢谢,接过书来,忙坐在一旁看了起来。那时候小孩子有适合的书读可不容易了。当我打开书第1页,一行行娟秀的毛笔小楷立刻映入眼帘,只见书的扉页写道:祝贺朱维欣小朋友入学考试第一名……后面是一些勉励的话,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很让我感动。我也暗下决心,一定当个好学生。

  二、学校里第一个甲、乙班

  入学时我们只有一个班,大概30多个学生,学校里各个年级也都是一个班。刚入学的时候北平还没解放,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1949年1月北平解放了,10月新中国成立了,工人、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把家里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于是班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新同学。可是教室小、学生多,大概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我们班就分成甲、乙两个班了。班是分了,但当时没有教室,于是我们甲、乙两个班实行了二部制,上午甲班上课,下午乙班上课,一周一对换,每天学生只上半天课。过了一段时间有了教室,我们就恢复正常上课了。入学时我们在老成志学校上课,后来搬到普吉院,也就是后来的清华附小处上学。在1952—1953年间,学校修建校舍,我们两个班搬到丁所的老成志学校处去上课。这些是我们年级与众不同的地方。

  三、茁壮成长

  我的小外孙女今年上中学了,对她小学的学习生活,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她和同龄的小朋友一样,6岁上学,早晚要接送,身背十来斤大书包,作业多,年级越高作业越多,放学之后还要奔波于教育机构、少年宫、冰球场……

  回想起来,我也6岁上学,每天早上自己步行上学,中午回家吃饭,下午放学排路队回家。那一趟也要走20多分钟,每天我要在家和学校之间走两个来回。身上背的书包,是妈妈亲手缝的布书包,长长的背带挎在肩上,书包里面放着国语、算术书,几个小练习本和一个铅笔盒,那时候,一周6天上课,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两节课,星期六半天课。国语、算术每天都有,其他唱歌、体育、游戏、珠算、大字等穿插在其中,每天的作业不多,有半小时就能写完了。课间我们可以在教室外玩耍、活动,跳“房子”、跳绳、踢毽、跳皮筋、滚铁环,在操场上玩撑双杠、攀登架、吊环、荡秋千……沐浴在阳光之下。周末,我会到大学的体育场跑步、玩单双杠、“虎符”,冬天到荒岛去滑冰,夏天在大操场看露天电影,冬天在大礼堂看电影……学校还经常在周一或周六组织我们听讲座或举行讲演比赛、演节目等,那些参加讲演和演节目的学生,都有各种小奖品,铅笔、橡皮、小本、铅笔盒等。印象最深的是清华大学马约翰教授,好像是个初冬的早上,那天马教授一身短打扮,白色短上衣、白短裤,颈下系着黑色领结,很精神地站在领操的台上。早就穿上毛衣、带上手套的我和同学们在操场上排好队,听马教授给我们讲体育锻炼的意义和方法。他讲了很多,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说每天早上用冷水洗脸,可以预防感冒。那时候我很爱感冒,于是回家我就开始练习用冷水洗脸,从那时起坚持到现在。最后马教授喊号带我们做早操。总之我的6年小学学习生活既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又是轻松、快乐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茁壮成长的。我们同学中不乏享有国家级、市级劳模称号的;有研究员、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有工作在各级领导岗位的……这些成绩和我们学校及老师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