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6中队的刘佳桐同学
2015年10月17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百年校庆隆重启幕。这是作为一名“老记”的我所见过的最丰满、最震撼的校庆之一。那一连串极具“设计感”的“大戏”“好戏”,既是自然的,也是自觉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附小人对校庆之“意义”的追寻与体认。
如同好的课堂一定会留下好的“问号”一样,好的校庆也一定会沉淀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让校庆超越表面的光鲜而变得深刻?如何重新认识校庆独有的教育功能?如何真正做出校庆的“意义”……
附小人的精彩作答,值得我们悉心品味。限于篇幅,我只想用三个“很重要”来表达我个人的点滴随感。
一、“定位”很重要:“教育与洗礼、省行与展望”——从“根”的层面,深度挖掘“家史”中的精神蕴藏
校庆,需要我们想清楚了再做,而非为做而做。因此,定位很重要。附小校长窦桂梅说:“我们正是在对本校历史的梳理中,完成作为一个附小人的精神皈依,寻找到我们前行的航标和远方的灯塔。为此,百年附小的系列活动不是热闹的庆典,而是教育与洗礼、省行与展望。”“我们的设计始终基于这样一个信念与定位:百年校史是深沉的教育,是庄严的洗礼。”
要在“教育”与“洗礼”上做文章,首先要深悟历史对我们的意义。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历史;一个事物的发端,对于这个事物具有发生学上的意义,它是开端,也是事物发展的根基;在精神文化领域,那些作为源头的东西,永远规定着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是抵御外力侵害的最深层、最根本的能量。
正是基于对校庆所要彰显的“历史感”的看重,附小人对自己的百年“家史”敬畏、珍爱有加:五年前,窦桂梅任校长后给自己布置的第一份作业,就是阅读校史、梳理校史─自己读,并带着师生读,努力挖掘百年附小的精神蕴藏。在这个“寻根之旅”中,他们找到了不少“好东西”(如附小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并尝试将它们一点点“串”起来。他们还想方设法找“人”(一届届校友)、找“物”(老照片、老物件、老故居等),建立了档案库、资料库、老照片库,三万多校友一一入册……难怪窦校长说,其实,百年校庆从五年前她做校长时就开始启动了。
阅读与梳理历史的过程就是被教育与被洗礼的过程;而在百年校庆时,将这一过程通过多种载体呈现与记录下来,也具有别样的意义。在附小,这些载体除了笔者在后面将要谈到的“百年校史剧”外,还有“百年人物”和“百年成长系列丛书”等。
“百年人物”形象片《讲述那过去的事情》选取了十余位耄耋之年的老校友以及一些教师代表,让他们真情讲述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难忘的故事。其中,顾蔚云老校长的故事尤其感人。“一个在附小当了21年校长,终身没有子女没有家庭、没有多少开销的校长,去世后留下的存款只有一百多元……”正如这部形象片的宣传语所言,“每一位校友都是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百年立人的点点滴滴都值得后人倍加珍惜。“百年成长系列丛书”共三套,其中“百年校史丛书”中的《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百年清华附小的育人历程》最为厚重。它通过再现附小在不同阶段的历史担当、家国情怀和教育使命,充分展现出百年附小的卓尔不群。
窦桂梅说,她始终相信“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定位,决定了“做”的品位。
二、“价值”很重要: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萃取历史精华,承继文化血脉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有意义的校史从来都不是时间的自然延展,也不是事件的简单叠加。我们需要做的是借校庆之机,对校史进行教育学视野下的深度研究,进而在历史中寻找组织的文化基因,承继组织的精神血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研读、梳理、呈现真实的历史,更要萃取其精华,找到其内核与灵魂,即核心价值。这个价值,即“这一所”学校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稳定的精神力量。
因此可以说,校庆是我们发现、彰显、强化学校核心价值观,增强组织内部的文化认同的绝好契机;其所有的活动,既是一种成果展示,更应是一种价值宣示─什么为我们所自豪,什么为我们所不耻;什么应该执著坚守,什么应该坚决唾弃。
恰恰是出于对“价值”的关注,附小在百年校庆时,从底蕴丰厚的历史画面与卷帙浩繁的校史故事中,抽取出内涵丰富的两个大字─“成志”,首次提出“成志教育”的价值主张,并对其内涵作出解读。在我看来,这是附小百年校庆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附小的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从它的校名我们即可看出,“成志”从一开始就深深地融入附小人的血脉之中。它强调“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有志者事竟成”;倡导“立人为本,成志于学”;主张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要求学子“承志—立志—弘志”,从“兴趣”到“志趣”再到“志向”。在对“成志”的不懈追求中,附小在中国百年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始终发挥着“三个引领”的作用,即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课程的引领以及公益服务的引领。这既体现出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也映照出“成志”之内涵的丰厚与大气,诚如窦校长所言:“成志”,既是精神与思想,又是教育过程与结果;它彰显着无数清华人行胜于言的精神风骨,寄托着无数教育者薪火相传的祈愿,承载着无数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庄严使命。
我想,好的校庆一定能将“观照历史,反思现在,瞻望未来”统一起来,在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自然而又有逻辑地“穿越”;而这种“逻辑”,便是一所学校稳定的价值追求。
三、“形式”很重要:“百年校史剧”等活动——寻找与目标定位相匹配的、高情境化与高体验性的呈现方式
清晰的定位,可以有效地保障校庆的多项活动在目标与内容指向上的一致性;同时,在设计校庆活动时,如何才能找到与目标定位相匹配的呈现方式、将历史变成“我们的”“活着的”教材,也同样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此次附小百年校庆最有创意、最吸引眼球的亮点之一,即“百年校史剧”《丁香花开》。它以“成志教育”为主题,分五个篇章,分别体现了“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刚毅坚卓,自强不息”“敬业博爱,厚德载物”“完整人格,家国情怀”“百年成志,走向未来”等主题。短短100分钟,浓缩了附小人与家国共命运的百年奋斗史。剧中所有演员都是由师生和校友担任的,上至西南联大时期的耄耋校友,下至乳牙未脱的在校学生;台上参演者达1247人次,台下前几排亦为学生歌队,台上台下皆是舞台。
戏剧课程,是附小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1+X课程”五大领域中“艺术与审美”领域的核心课程,也是“超学科整合”课程的重要载体。以戏剧课程的方式呈现百年校史,是附小探索以美育为路径,渗透爱国爱校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它使校史成为孩子们可以亲近、可以触摸、有体温的活教材,而不只是摆在橱窗里的文物和照片。窦校长在谈到选择校史剧这一呈现方式时说:戏剧构建了儿童的“第二重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使他们融入历史、接受洗礼,并生成新的人文积淀。
在剧中,孩子们会经历把“我”变成“他”,而后又回到“我”的多重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其发展是极有意义的。我相信,经过理解剧情—艰苦排练—盛大公演,孩子们会回到一个“不一样的我”;而这一经历,也一定会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关键事件”。9月17日,在附小为百年校庆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和许多同仁即已被提前“剧透”的校史剧中的一个小片段感动得一塌糊涂。看着短短几分钟即已深度“入戏”、退场后仍在不住抽泣的男孩女孩们,我很感慨,因为这样的画面在今天是那样的稀缺!这不禁让人叹问:在如今安逸享受的环境下,对孩子们而言,还有什么故事真的具有打到心底、撼动人心的力量?还有什么体验可以让他们为屈辱、为苦难、为悲壮、为正义、为崇高、为至善、为纯粹而泪流满面?还有什么情境可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还有什么经历可以让他们获得触及内里的高峰体验?所以,我想由衷地为附小所设计的高情境化、高体验性的校庆活动形式而点赞!
除了校史剧,一年前即已启动的、全体学生参与的“我为清华附小创意”“我为清华附小代言”等活动,以及“百年校友”(5000余位著名校友走进校园,与当下学子结对交流)“百年画卷”“百年新人”(为十对新婚教师举行集体婚礼、为新百年诞生的附小教师的宝宝庆生)等活动也都形式新颖、充满创意、饱含温情。
最后我想说,做出校庆的“意义”,校庆才有意义!
如同好的课堂一定会留下好的“问号”一样,好的校庆也一定会沉淀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让校庆超越表面的光鲜而变得深刻?如何重新认识校庆独有的教育功能?如何真正做出校庆的“意义”……
附小人的精彩作答,值得我们悉心品味。限于篇幅,我只想用三个“很重要”来表达我个人的点滴随感。
一、“定位”很重要:“教育与洗礼、省行与展望”——从“根”的层面,深度挖掘“家史”中的精神蕴藏
校庆,需要我们想清楚了再做,而非为做而做。因此,定位很重要。附小校长窦桂梅说:“我们正是在对本校历史的梳理中,完成作为一个附小人的精神皈依,寻找到我们前行的航标和远方的灯塔。为此,百年附小的系列活动不是热闹的庆典,而是教育与洗礼、省行与展望。”“我们的设计始终基于这样一个信念与定位:百年校史是深沉的教育,是庄严的洗礼。”
要在“教育”与“洗礼”上做文章,首先要深悟历史对我们的意义。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历史;一个事物的发端,对于这个事物具有发生学上的意义,它是开端,也是事物发展的根基;在精神文化领域,那些作为源头的东西,永远规定着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是抵御外力侵害的最深层、最根本的能量。
正是基于对校庆所要彰显的“历史感”的看重,附小人对自己的百年“家史”敬畏、珍爱有加:五年前,窦桂梅任校长后给自己布置的第一份作业,就是阅读校史、梳理校史─自己读,并带着师生读,努力挖掘百年附小的精神蕴藏。在这个“寻根之旅”中,他们找到了不少“好东西”(如附小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并尝试将它们一点点“串”起来。他们还想方设法找“人”(一届届校友)、找“物”(老照片、老物件、老故居等),建立了档案库、资料库、老照片库,三万多校友一一入册……难怪窦校长说,其实,百年校庆从五年前她做校长时就开始启动了。
阅读与梳理历史的过程就是被教育与被洗礼的过程;而在百年校庆时,将这一过程通过多种载体呈现与记录下来,也具有别样的意义。在附小,这些载体除了笔者在后面将要谈到的“百年校史剧”外,还有“百年人物”和“百年成长系列丛书”等。
“百年人物”形象片《讲述那过去的事情》选取了十余位耄耋之年的老校友以及一些教师代表,让他们真情讲述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难忘的故事。其中,顾蔚云老校长的故事尤其感人。“一个在附小当了21年校长,终身没有子女没有家庭、没有多少开销的校长,去世后留下的存款只有一百多元……”正如这部形象片的宣传语所言,“每一位校友都是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百年立人的点点滴滴都值得后人倍加珍惜。“百年成长系列丛书”共三套,其中“百年校史丛书”中的《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百年清华附小的育人历程》最为厚重。它通过再现附小在不同阶段的历史担当、家国情怀和教育使命,充分展现出百年附小的卓尔不群。
窦桂梅说,她始终相信“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定位,决定了“做”的品位。
二、“价值”很重要: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萃取历史精华,承继文化血脉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有意义的校史从来都不是时间的自然延展,也不是事件的简单叠加。我们需要做的是借校庆之机,对校史进行教育学视野下的深度研究,进而在历史中寻找组织的文化基因,承继组织的精神血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研读、梳理、呈现真实的历史,更要萃取其精华,找到其内核与灵魂,即核心价值。这个价值,即“这一所”学校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稳定的精神力量。
因此可以说,校庆是我们发现、彰显、强化学校核心价值观,增强组织内部的文化认同的绝好契机;其所有的活动,既是一种成果展示,更应是一种价值宣示─什么为我们所自豪,什么为我们所不耻;什么应该执著坚守,什么应该坚决唾弃。
恰恰是出于对“价值”的关注,附小在百年校庆时,从底蕴丰厚的历史画面与卷帙浩繁的校史故事中,抽取出内涵丰富的两个大字─“成志”,首次提出“成志教育”的价值主张,并对其内涵作出解读。在我看来,这是附小百年校庆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附小的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从它的校名我们即可看出,“成志”从一开始就深深地融入附小人的血脉之中。它强调“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有志者事竟成”;倡导“立人为本,成志于学”;主张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要求学子“承志—立志—弘志”,从“兴趣”到“志趣”再到“志向”。在对“成志”的不懈追求中,附小在中国百年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始终发挥着“三个引领”的作用,即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课程的引领以及公益服务的引领。这既体现出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也映照出“成志”之内涵的丰厚与大气,诚如窦校长所言:“成志”,既是精神与思想,又是教育过程与结果;它彰显着无数清华人行胜于言的精神风骨,寄托着无数教育者薪火相传的祈愿,承载着无数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庄严使命。
我想,好的校庆一定能将“观照历史,反思现在,瞻望未来”统一起来,在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自然而又有逻辑地“穿越”;而这种“逻辑”,便是一所学校稳定的价值追求。
三、“形式”很重要:“百年校史剧”等活动——寻找与目标定位相匹配的、高情境化与高体验性的呈现方式
清晰的定位,可以有效地保障校庆的多项活动在目标与内容指向上的一致性;同时,在设计校庆活动时,如何才能找到与目标定位相匹配的呈现方式、将历史变成“我们的”“活着的”教材,也同样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此次附小百年校庆最有创意、最吸引眼球的亮点之一,即“百年校史剧”《丁香花开》。它以“成志教育”为主题,分五个篇章,分别体现了“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刚毅坚卓,自强不息”“敬业博爱,厚德载物”“完整人格,家国情怀”“百年成志,走向未来”等主题。短短100分钟,浓缩了附小人与家国共命运的百年奋斗史。剧中所有演员都是由师生和校友担任的,上至西南联大时期的耄耋校友,下至乳牙未脱的在校学生;台上参演者达1247人次,台下前几排亦为学生歌队,台上台下皆是舞台。
戏剧课程,是附小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1+X课程”五大领域中“艺术与审美”领域的核心课程,也是“超学科整合”课程的重要载体。以戏剧课程的方式呈现百年校史,是附小探索以美育为路径,渗透爱国爱校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它使校史成为孩子们可以亲近、可以触摸、有体温的活教材,而不只是摆在橱窗里的文物和照片。窦校长在谈到选择校史剧这一呈现方式时说:戏剧构建了儿童的“第二重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使他们融入历史、接受洗礼,并生成新的人文积淀。
在剧中,孩子们会经历把“我”变成“他”,而后又回到“我”的多重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其发展是极有意义的。我相信,经过理解剧情—艰苦排练—盛大公演,孩子们会回到一个“不一样的我”;而这一经历,也一定会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关键事件”。9月17日,在附小为百年校庆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和许多同仁即已被提前“剧透”的校史剧中的一个小片段感动得一塌糊涂。看着短短几分钟即已深度“入戏”、退场后仍在不住抽泣的男孩女孩们,我很感慨,因为这样的画面在今天是那样的稀缺!这不禁让人叹问:在如今安逸享受的环境下,对孩子们而言,还有什么故事真的具有打到心底、撼动人心的力量?还有什么体验可以让他们为屈辱、为苦难、为悲壮、为正义、为崇高、为至善、为纯粹而泪流满面?还有什么情境可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还有什么经历可以让他们获得触及内里的高峰体验?所以,我想由衷地为附小所设计的高情境化、高体验性的校庆活动形式而点赞!
除了校史剧,一年前即已启动的、全体学生参与的“我为清华附小创意”“我为清华附小代言”等活动,以及“百年校友”(5000余位著名校友走进校园,与当下学子结对交流)“百年画卷”“百年新人”(为十对新婚教师举行集体婚礼、为新百年诞生的附小教师的宝宝庆生)等活动也都形式新颖、充满创意、饱含温情。
最后我想说,做出校庆的“意义”,校庆才有意义!
(转自《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