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清华

| 分类: 校园新闻
 
行走清华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  吴志诚
 
   6点30分跳下温暖的床,7点整离开古旧的清华2号楼。
   目标——清华附小餐厅。
   就这样,我和肖兄新的一天开始了。
   与我们常见的院校附属小学不同,清华附小位于清华大学西南角,是清华大学这个泱泱学府中的一个部分,根植在这片有着百年积淀的文化土壤之上。所以,上班的途经之处,就是穿行于清华的线路。窦桂梅校长很有感慨地对我们说,学习的不只是教学,走走看看,你的感受会更深,就因为这里是清华。
   出了门,向左走,西区体育场旁是一栋陈旧的红砖二层楼,“明斋”二字悬挂其上,同住的宝兄弟介绍说,这“明斋”与“强斋”是清华最早的男生宿舍楼,还有“静斋”则是清华最早的女生宿舍楼,不过它距此已是千米之外。我听了觉得有些意思,连个宿舍的名称都是这般雅致。“斋”,学舍也,联系“书斋”、“斋戒”等词,可以品味出其中高雅高远之意,“斋明”在中国古籍中有“无所不明、无所偏颇”之意,可见创办清华的先贤们将男生起居之所定为“明斋”寓意深远。另一处的“静斋”则是女生宿舍,想来也耐人寻味,“静”从青,从争,“青”意为天蓝色,而“争”则是抢夺之意,要想争夺到天的蓝色,只能放下手,仰起头来向上看。据此衍化为“停下来”之意。而此处的静,更多的可以衍生出“静雅”“沉静稳重”“娴静”之意。这个素朴的“静”字,告诉我们即便是代表当时先进思想的清华,也依旧保留着一份对传统的固守。除此之外,“新斋”(现为人文社科院)、“善斋”(现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等不一而足。
   穿过体育场,是图书馆,向南走,是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在闻一多的一生之中,清华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求学十年(其中,因英文太差留级一年、参加民主运动再留级一年),又在这里任教。清华萌生并酝酿成熟了他深邃的民主思想,这里既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终点。如今,在这座古朴的六角亭下,闻一多先生依旧安静地继续他的思考。
   继续向前走,可见一熟悉的牌坊——清华大学的二校门。与北京大学的飞檐翘角煌煌大气相比,清华的校门白色的主体,黑色的大字,几根立柱显得素雅端庄。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朋友们的旅游照片及各种宣传图册上看到这个标志性建筑,但是从未这般近距离地感受到它素朴的外形给我的震撼!随着清华大学的向外扩建,这座大门被拆去了左右的围墙,只成为清华大学校内的一座牌坊,已经失去了原有作用的她,仍是一个符号和标杆,静静地立在百年历史的沧桑之中。
   清华大学仍在不停地改造,四处都是隆隆的压路机、挖掘机。但是,有些低矮的旧楼四合院是不在拆除的范围之中的。在清华附小四周就有这样几处院落,灰灰的墙壁素色的瓦。但是窦桂梅校长告诉我们,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师先人就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些就是清华的过去、清华的历史。
   因为没有上过大学,所以在清华这样的大学府里行走,不免多次遇到迷路的时候。
   有次,我们随着小桥的指引走到了林木俊秀的大道深处,在一处素雅的建筑前不辨方向了,环顾四周找寻来路,发现不远处有片荷花池。难道这就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吗?深秋时节,这里只留下一片残荷,枯瘦的枝干,撑着枯黄的荷叶,斜斜地插在水塘之中,与玲珑典雅的古亭在塘面相互交错成一段凌乱却又别具情趣的清影。可以想象,在那个寂寂的夜晚,那位面部癯清的佩弦先生在荷塘边漫步着,静静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把一席清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把这样一个笼着轻纱的梦轻轻地飘渺在朱自清先生的心中,而朱自清则把这样一段文字和遐想留在了我们的心底。此时,正值深秋,然而荷塘之中并非一片肃杀与萧瑟,不远处,一个老人塘边静静地垂钓。我们没有大声惊叹,只是轻轻地穿过荷塘中曲曲折折的回廊。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如今,这岸边旱柳繁茂,依依的柳条低低地垂着,有组雕塑,两个人斜靠在一张长椅上,对着荷塘静静地沉思。一旁写着“水木清华”四个大字,这静坐着的二位是谁,我们没有细细考究。宝兄弟告诉我,让朱自清先生写下《荷塘月色》这般清丽文字的荷塘,其真实的位置正在这组雕塑之后,只是已被填为小山荒地,杂草丛生。此乃题外之话,真伪有待考证。
   在接下来的傍晚或是清晨,我们仍不时地继续迷失在纵横交错的大大小小的道路上,行走于着清华百年的历史脉络之中:青砖红瓦的清华学堂里,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等名家振聋发聩的经典,依旧在回荡;古希腊风情与古罗马辉煌大气和谐地融于大礼堂之中,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百年校史大楼、近春园……
   秋风渐起,寒意渐浓。
路两旁的古老的建筑上,爬山虎被秋阳悄悄染上了油画般红艳的色彩,金黄的银杏叶子、泛红的枫树叶子开始轻轻地飘落,宛如轻盈的蝴蝶曼妙地飞翔。地上,大张的发黄的梧桐叶子被刮得吱吱作响,在这样静静的小道上传递着一种难以名状的风情。
   这,就是清华。
   后补:后来有幸与延安精神宣讲团的小同学一道参观清华大学百年校史馆,我才知道“明斋”、“善斋”、“静斋”等这些古朴的楼名其实来自儒家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前的揣测,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