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我10岁,在清华附小65届6班读书。作为一个小学生,对世间的许许多多事情还是懵懂的,我所知道、了解社会上的人十分有限,生活圈子只有班上的同学和家人。比较熟悉的就是爸爸、妈妈、弟弟、奶奶等家庭成员,以及平时在一起玩耍的几个同学。
我们家三兄弟,都在清华附小念书。在附小上学时,三兄弟都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因此,在附小百年华诞之际,写一点东西,也算不忘本,饮水思源吧。但那时年纪尚小,记忆模糊,可能挂一漏万,只能请师长们原谅了。
我们家三兄弟,都在清华附小念书。在附小上学时,三兄弟都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因此,在附小百年华诞之际,写一点东西,也算不忘本,饮水思源吧。但那时年纪尚小,记忆模糊,可能挂一漏万,只能请师长们原谅了。
我们家三兄弟,都在清华附小念书。在附小上学时,三兄弟都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因此,在附小百年华诞之际,写一点东西,也算不忘本,饮水思源吧。但那时年纪尚小,记忆模糊,可能挂一漏万,只能请师长们原谅了。
少时的记忆总是零零碎碎的。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清华附小共有四个校门。北面为正门,间隔着两个较大的校门。西侧虽是个不大的木门,可由此进校的学生挺多。南墙中间的小门就很少开启了,外面是校外的一片菜地。鉴于经常从那里传来挖出骷髅的消息...
少时的记忆总是零零碎碎的。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清华附小共有四个校门。北面为正门,间隔着两个较大的校门。西侧虽是个不大的木门,可由此进校的学生挺多。南墙中间的小门就很少开启了,外面是校外的一片菜地。鉴于经常从那里传来挖出骷髅的消息...
在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相结合的年代,我们这些小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对我们的父辈来说,这种劳动改造是痛苦的,是浪费生命的话,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倒不失为一种锻炼和学习的好机会。二十多年后,我的女儿在附小学习时,再也没有这种劳动经历了,取而代之...
我们这一届学生如果上大学不是学的文科,则语文只有初一的水平。文革开始日记不敢写了,插队时还给家人、同学写写信,1970年代后期至今几乎什么都没有写过,现在已经近于提笔忘字的程度。如今进入花甲之年,想想几十年未见的同学,还有我们此生唯一...
清华园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曾经出生并成长的摇篮,从托儿所里到幼儿园中,直至小学和中学时代都是我们就读过的地方。由于历史的成因,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未能完成到大学攻读学业和继续深造的梦想,便步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中。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里曾是...